今年以来,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已突破1700亿元,相较于2024年全年约2225亿元的发行规模,今年以来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显著增长,发行节奏也明显加快。
目前,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预计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资金需求将超25万亿元,绿色金融发展空间仍然十分广阔。
近日,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北京国金认证中心,为北京银行苏州分行成功颁发了“ESG平台-核查”一站式双挂钩贷(SLL)认证证书。这是全国首张可持续金融认证证书,也是全国首张可持续发展双挂钩贷款(SLL)认证证书,标志着“金融+生态”融合模式的创新落地。
“交易量激增”是2024年以来我国绿证交易的显著特征之一,“这彰显出市场活跃度的持续攀升”。但硬币的另一面呢?似乎不那么乐观。
随着A股ESG基金持续扩容、交易所ESG信息披露指引正式施行,ESG不再是企业的“锦上添花”,而是成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财政部最新征求意见稿要求金融机构强制披露投融资活动间接排放,这将对数据基础薄弱的券商构成严峻挑战。作为资本市场中的核心中介机构,券商的ESG实践将持续深化。
2025年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提出,丰富资本市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产品制度体系,具体包括丰富资本市场绿色金融产品,推出更多绿色主题公募基金等内容。
修订后的《信披办法》首次在证监会部门规章层面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按交易所规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这标志着ESG信息披露从“自愿披露”到“法定强制”,从“社会责任范畴”正式进入“证券监管领域”。
当下,ESG理念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尺,融入企业战略是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清晰明确的ESG战略,是企业ESG实践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彰显金融科技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
结合重点难点问题,细化工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