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竞价可以采用统一价成交或者申报价成交的成交价格模式。竞价申报结束后,交易系统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对所有有效申报进行排序。采用统一价成交的,以意向卖出总量内最低申报价作为统一价成交;采用申报价成交的,以意向卖出总量内各意向买入方申报价逐一成交。
南方电网公司宣布启动内部碳市场建设,将逐步开展碳排放数据报送及核查,科学分配碳排放配额,构建抵消机制、内部碳信用机制、交易机制、市场调节机制,上线内部碳市场管理系统,创新打造具有引领作用的企业“双碳”目标管理体系。今年下半年,公司内部碳市场将试运行开启第一个履约周期,首批纳入控排主体超80家,覆盖约3000万吨碳排放量。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排放交易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年以来,我国的碳市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且中国在落实《巴黎协定》第六条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具备多方面优势。“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在国际碳市场上应更具自信,未来有望在全球自愿碳市场中发挥引领作用。”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碳价指数显示,7月份,全国碳市场价格预计将全面上涨。具体来看,2025年7月全国碳排放配额的买入价格预期为70.67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76.67元/吨,中间价为73.67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176.66,上涨3.37%;卖出价格指数为172.98,上涨2.52%;中间价格指数为174.73,上涨2.93%。
当TikTok的全球用户每天滑动屏幕数十亿次时,其背后的技术巨头字节跳动正以另一种方式“滑动”向低碳未来。近日,字节跳动宣布从Rubicon Carbon购入超10万吨Rubicon Carbon Tonne®(RCT)碳信用,这一动作直接指向其 2030 年碳中和目标——通过削减90%运营排放,再以高质量碳信用抵消剩余10%,构建起“减排+抵消”的双轨路径。
近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价格持续回落引发关注。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截至6月27日,碳排放配额(CEA)成交均价为74.96元/吨,较去年11月创下的高点累计下降约三成。“这一下降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浙商证券ESG负责人祁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4月初,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下行以及宽松政策叠加,是导致近期全国碳市场配额价格走低的主要原因。
2025年5月16日,联合国相关机构通过了名为“巴黎协定碳信用机制”(PACM)的新标准,为减排项目的效果评估提供指导。新通过的两项新标准在机制设计上有关键突破,第一项标准明确了估算在没有该机制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排放量(即“基线”)的标准。该标准旨在帮助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项目。第二项标准用于核算项目可能在其他地方发生的意外排放量增加,即泄漏的标准。这一突破性进展有望推动高完整性碳信用额的产生,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在新标准通过后,各国政府和企业在推进碳市场方面动作频频。
济南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全面完成三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工作,2021年至2024年,济南市共有15家发电企业参与碳排放配额交易,交易量达836.04万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如何以碳市场驱动减排降碳,北京走在前面。早在2013年就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的北京,如今碳市场已平稳运行11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线上成交均价从开市之初的50元/吨左右逐步上涨至2024年的111元/吨。这是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三级调研员李春梅今天在全国低碳日北京主场活动上介绍的信息。
25日,全国低碳日上海主场活动上,上海碳普惠平台正式上线运营。据介绍,上海碳普惠平台正式上线前已经过近8个月的试运行,累计吸引十余万上海市民参与体验,近300家企业开通机构碳账户,上线2个碳普惠交易品种,累计交易4万余吨减排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