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交易 >  正文

汪军: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多国启动碳资产买买买模式,如何抓住机会?

来源:老汪聊碳中和 时间:2024-05-09 11:32:14

字号

大部分国家的第一个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都定在了2030年,更有甚者定在了2025年,时至今日,可谓是迫在眉睫了,尤其是明年就到目标年的国家。NDC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实现,对于全人类能否成功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和企业实现自己的减排目标一样,实现NDC可以通过两种方式,首先是自身减排,而对于实在减不了的排放,可以借助外部工具。《巴黎协定》中提到了两种外部工具:第6.2条的ITMO和第6.4条的A6.4ER。


对于6.4条,因为是要建立一套全球性的碳信用机制,需要全球国家同意,这谈判进度是比蜗牛还慢,毕竟众口难调。所以这一条我认为不到最后一刻(2028年)是谈不出个所以然的。


而巴黎协定6.2条则不一样,它属于一种双边机制,只要买卖双方的两个国家自己谈妥了就OK,所以目前规则比较清晰且可行性比较高的是第6.2条,这篇文章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现在国际上第6.2条的进展。


巴黎协定第6.2条规定,允许各国双边交换减缓成果(ITMO),报告其交易情况,并将其用于本国国家自主贡献。


这是一种可以提高国际总体成本效益的方式,因为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减排技术都已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在自己国内寻求减排机会比较困难。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最不发达国家,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些国家的减排潜力大,减排成本相对较低。比如在发达国家一百美元可以实现1吨的减排,在发展中国家或者最不发达国家就可能能实现3吨的减排。


巴黎协定第6.2条机制就给减排需求比较大或者比较急迫的国家提供了以较低成本实现NDC目标的机会。截至今年三月,全球有81个双边协议,涉及9个购买国和46个东道国,141个项目。部分购买国与东道国的对应图如下:


图片


这100多个项目包括很多种类型,所以东道国的开发潜力还是很广阔的。


图片


我们来看一下目前9个购买国的NDC情况。


图片


在9个购买国中,瑞士是唯一一个定了2025年NDC目标的国家,减排需求最为紧迫。根据2022年的排放数据,瑞士与其2025年的目标差距为10MtCO2e。


目前瑞士与16个国家有双边协议,公布了21个项目,其中5个项目提供了预估减排量,总计约6MtCO2e。


2023年12月15日,泰国向瑞士转让1916单位ITMO(1916 tCO2e),成为巴黎协定6.2机制下的首次转让。双方也需要对各自的温室气体清单进行调整,以避免重复计算。


除了瑞士,其他国家也在行动,除了签订双边协议外,一些购买国也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激励措施。


比如韩国计划拨款109亿韩元(809万美元)的预算来补贴今年计划在海外开发减排项目的国内公司,以寻求获得更多的国际碳信用。


日本在联合信用机制 (JCM) 下征集商业提案,从今年开始项目总预算为128亿日元(8437万美元),旨在增加双边框架下碳信用的供应。要知道,目前的141个ITMO项目中,119个都来自日本的联合信用机制。


为了方便6.2机制下的碳交易,自愿减排机制也推出了针对可用于NDC的碳信用标签,如Verra去年8月发布了《第6条标签指南》并于12月首次应用,指南规定,根据《巴黎协定》第6条被东道国授权用于特定用途的碳单位可以获得第6条标签,另一个主流自愿碳信用机制黄金标准(GS)也推出了类似的机制。不得不说,A6.4ER的难产对于自愿减排机制来说是不错的机会。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ITMO购买国大多都是经济发达、但国土面积小的国家,这种特点导致它们减排需求高,但是自身体量无法满足其需求。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我们既是排放大国,也是减排大国,在实现国家NDC方面,我国并没有考虑通过购买国外碳信用来实现,当然也没考虑出售碳信用,所以那么多的双边谈判中,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没有出现中国的影子,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一定不会搞呢?


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随着越来越多国家NDC的推进,国际之间互相合作、转让、交易的情况也会越来越普遍。如果中国在这过程中只考虑NDC履约这件事,那么确实可以考虑不参与这个市场,我相信中国完全有能力靠自己的努力达成自己的NDC目标。


但中国如果想在国际碳市场方面有话语权,或者想建立全球碳市场中心,就必须成为ITMO的最大玩家。至于如何成为ITMO最大的玩家,在我之前的文章巴黎协定下全球碳市场初现端倪,中国如何抓住机遇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中有详细说明,在这就不赘述了。


那么,这些变化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机会呢?


我认为,随着2030年的临近,国际碳市场将日渐成熟,这才是从事碳交易的小伙伴最大的机会。虽然中国现在还没签巴黎协定6.2机制下的双边协议,但我们可以去参与国外符合巴黎协定的碳资产开发和交易,至于哪些项目符合,可以参考前面参与双边机制的国家。


所以如果有对应国家的渠道和资源的,就可以考虑出海去开发碳资产了,不要觉得这很遥远,就像我国的风电、光伏、新能源车一样,国内卷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出海,碳资产开发也一样。至于有没有那个本事,就看各位的内功练得如何了。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