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野景点”为什么没有“转正”?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3-04-28 17:54:31

字号

伴随着破路机“突突突”的作业声,曾吸引无数人前来打卡的河南安阳网红“试胆石”逐渐碎裂、坠落,成为绝响,其暗藏的安全隐患也被一并带走。


试胆石1.jpg


在旅游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寻求小众、独特、猎奇的旅游地成为部分游客的目标,尚未开发的“野景点”因此频繁走红网络,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打卡胜地。


然而,由于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安全措施,“野景点”事故频发,各方不得不想方设法劝阻游客前往:树指示牌、出台规定、着专人看管……


image.png


面对屡劝不听、屡禁不止的打卡行为,安阳的做法更加决绝:毁掉裂了缝的“试胆石”,以绝后患。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红试胆石有必要砸掉吗# 被网友刷上热搜,引发巨大争议。有人认为,太危险了,砸掉比较安全;也有人认为,用栅栏围起来就好,一刀切砸掉,破坏珍贵的自然景观;还有人认为,直接砸掉过于简单粗暴,应该开发成景区,既能保障游客安全、满足游客需求,又能提高当地经济效益……


image.png

image.png


如网友所言,将受欢迎的网红“野景点”开发成正规景区,游客开心、当地获利,还能节省宣传费用,以点带面发展当地旅游业,这样两全其美、一举多得的好事,为什么政府和开发商却迟迟不动?


美丽“照骗”,缺乏开发价值


与“试胆石”事件同时受到关注的,还有“上海两女生爬保安亭布景拍照”事件。


前不久,一组清新的少女写真刷屏各大社交网络,背景盛放的绣球花墙再次勾起了人们打卡的冲动。


image.png


然而,当镜头拉远,斑驳的保安亭、拥挤堆放的自行车、突兀的路灯一一出现在眼前,杂乱的环境令人大跌眼镜。不仅氛围感尽失,随意攀爬的行为也十分危险。


image.png


知情人爆料,写真的拍摄位置在上海漕泾河地铁站出口附近,周边是大厦、马路,人来人往。出于安全考虑,目前保安亭已被连夜拆除。


image.png


在小红书上,类似的网红打卡点不少。它们有着各种各样唬人的噱头,实则全靠高超的拍摄技巧和P图技巧出片。看图美丽动人,恨不得插上翅膀马上飞去;实地打卡只会大呼“照骗”,“卖家秀”和“买家秀”般的巨大落差令人失望,不少网友戏称:“不来后悔,来了更后悔”。


image.png

image.png


上述网红打卡点,靠“照骗”或许能火一时,但终究非长久之计。实物悬殊、口碑难立,当新奇感和网络红利退却,真相浮出水面,等待它们的是被抛弃、被遗忘的命运。


如若周边还没有其它可以开发的景观形成组合景区,有效转化、俘获网红打卡点吸引来的游客群,那么,这样的“野景点”注定无法持续发展,产出的效益甚至难以抵消前期的投入,缺乏开发的价值。


灾害多发,仙境更是“险境”


一场山洪敲响了“野景点”旅游安全的警钟。


“超级好耍”“天然未开发”“小众避暑胜地”“徒步秘境耍水避暑”“露营神仙去处”……这曾经是四川成都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槽沟在多个社交平台上的标签。


image.png


大山深处奔流而出的溪水蜿蜒穿梭在茂密的森林中,林间跳动的光斑与星罗棋布的水潭相映成趣。清冽的溪水与清新的空气无一不是夏季的珍宝……社交平台极力渲染龙漕沟的美丽与清凉,避而不谈其作为未来发景区的潜在危险。于是,一波又一波种草的游客前去露营、打卡。


2022年8月13日,洪水夹杂着沙石席卷龙漕沟,夺走了7条鲜活的生命。人们这才恍然惊醒,当地政府在这周围加了围栏和提示标语,“禁止下河,珍爱生命”。


image.png


据悉,龙漕沟属于地质灾害点位,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曾分别于2015、2017年爆发由“齐头水”造成的洪水灾害,护堤被冲毁100余米。按照彭州市防汛防灾要求,禁止一切人员进入河道内。


类似龙漕沟这样灾害频发的地方,危险系数高,游客安全难以保障,纵然美如仙境,也掩盖不了其“险境”的本质,迟迟未予开发是对大众的负责。


同时,龙漕沟事件也反映出了河南安阳决心砸掉“试胆石”的原因。围栏标语并不能阻挡游客的脚步,只要打卡点依然在,总有人会不顾一切地前往。


生态环境脆弱,自然也需要保护


景区开发,除了要考虑收益及人身安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样要纳入规划范畴。


2022年8月,四川凉山州雷波县龙头山大断崖宣布实施长期封山管控。这个被称作“地球边缘”的美丽景点,因风光独特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荐而走红。又因前来自驾打卡的人太多,严重碾压高山草甸,影响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而关闭。


image.png


其实,龙头山大断崖并非个例,因生态环境问题被关闭或暂时关闭的景点不在少数。


2017年8月,青海祁连县野牛沟乡的八一冰川因机动车驶入、游客乱扔垃圾,严重破坏了冰川生态环境,被永久关闭,进入冰川自然修复期。


2018年4月,青海果洛州久治县年保玉则因游客众多生态压力大宣布永久关闭,这个“天神的后花园”或无缘再见。


2018年5月,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也因为游客擅入,破坏了脆弱的高原生态,影响了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息,步入年保玉则后尘。


2021年7月15日,俄博梁雅丹魔鬼城因游客和车辆众多,地质奇观遭到无法修复的破坏宣布采取限流措施,仅仅过了两个月,9月10日俄博梁雅丹宣布彻底关闭。


2022年,西藏圣象天门因游客乱扔垃圾等问题宣布关闭,天边秘境真的成了一个秘密。


……


11.jpg


无论是未开发的“野景点”,还是已开发的“正规军”,在遭遇生态环境问题时,保护永远是第一选择,这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2022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国家公园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国家公园的建设管理应当坚持保护第一、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多方参与的原则。并规定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区域、访客容量和路线,建设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生态旅游服务体系,探索建立预约制度,严格控制开发利用强度,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


2023年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起草的《国家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强调,建设国家级自然公园,应当坚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绿色发展的原则。


image.png


除了以上原因,手续不全、开发周期长、投资成本高等,都是影响“野景点”“转正”的重要因素。“旅游开发是很复杂的产业。”贵州旅游协会副会长张晓松说。


转正并非易事,也不能一蹴而就。或许等景区开发完成,打卡的热度早就过了,但“野景点”的潜在危险却一直存在。


因此,作为网红打卡地的发酵平台,各自媒体及社交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尽到安全提醒义务。游客自身也要提高安全意识,不要轻信网络上的推荐。


“山川河谷不计其数,很难一一去劝阻,所以更重要的还是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张晓松建议,属地政府要加强安全等方面的宣传,同时采取一些必要的防护措施,比如对自然灾害加强监测预警,对已经形成的灰色产业链严管严控。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众人趋之若鹜的“野景点”为什么没有“转正”,背后问题请三思。不跟风、不冒进,能敏锐捕捉到美丽背后的危险,显然更加可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