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能源 >  正文

南沙永暑礁:从海上戈壁到绿树成荫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25-11-26 17:11:01

字号

南沙永暑礁上,银色沙滩边有一汪浅水,周边自然生长着水芫花、马齿苋等植物,绿意盎然。在近处工作的科研人员介绍说,这汪浅水是近自然盐沼,其形成需要良好的海水水质、土壤条件和丰富的植物种源。


驻扎在南海岛礁的守礁老兵王文军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南海座座岛礁绿树成荫,原本如同戈壁的珊瑚礁沙滩也变成了海上绿洲。


改善岛礁土壤结构


两年多前,驻守南沙永暑礁的某守备部队官兵收到一条喜讯:由他们送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检测的永暑礁岛礁湿地水质和土壤样本,经过理化性质数据检测,被确定为近自然盐沼。


“这个近自然盐沼的出现,对南沙岛礁生态维持、水文调节和海岸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任海说。随后,他们将南沙永暑礁作为海漂植物到达及自然扩散种源地、近自然植被原生演替发生地、未来鸟类栖息地,不断深入研究,改善岛礁生态环境。


常年高温、高湿、高盐的永暑礁能够出现近自然盐沼,并自然生长出植物,离不开一代代守礁官兵和科研人员的努力。


据了解,由天然珊瑚组成的永暑礁,岛礁碱度高、养分少,普通植物存活率极低,包括绿化养护在内的多项生态环保工作面临挑战。


于是,守礁官兵和科研人员集智攻关,摸索出大规模种植植物的新路。为了改善永暑礁礁砂的土壤结构,使其适合植物生长,南沙某守备部队助理工程师邹海鹏带领官兵创造性地将落叶与餐厨垃圾按比例混合,深度发酵形成有机肥,成功改善了礁砂质量,使礁砂盐分含量由1.38‰下降至0.443‰,植物成活率达90%以上,并据此培育出适合在南沙岛礁种植的植物种子和幼苗。


守备部队官兵成员钟朝华说:“经过多年努力,永暑礁上能够种植的植物从原先的不足20种,增加到现在的120多种,岛礁绿地率也远超许多城市的规划标准。”


搭建海域监测系统


走进渚碧礁海洋环境监测站,一面巨大的屏幕吸引人们目光。屏幕上实时呈现着岛礁周边海域的水下画面:各种珊瑚在水中舒展,成群的鹦鹉鱼穿梭游弋……屏幕右下角,海水温度、盐度、pH值等信息每10分钟更新一次。


“几年前,我们搭建了这套海洋环境检测系统,通过水下摄像头,可以24小时不间断监控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南沙某守备部队一级上士谢江河指着屏幕说。


正是通过这套系统,官兵们曾及时发现并向上级汇报了水下珊瑚大面积死亡的情况。那时,守备部队与中国科学院专家迅速展开研究,很快锁定导致珊瑚死亡的罪魁祸首——长棘海星。守备部队和科研院所果断采取行动,及时打捞长棘海星,成功遏制了危机。


谢江河说:“这套监测系统就是我们守护岛礁生态的‘千里眼’‘顺风耳’。它不仅能实时监测海洋水质、珊瑚礁生长状况,还能对鸟类迁徙、海龟繁殖等进行追踪,为科学保护南海生态筑牢了数据根基。”


“这是鹦鹉鱼,它们对水质特别敏感,有‘水质检测器’之称。前几年,鹦鹉鱼在这片海域比较罕见,现在生态越来越好,我们经常能看到成群的鹦鹉鱼。”说话间,一群鹦鹉鱼游过摄像头,谢江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近些年来,南沙守备部队官兵协同科研人员先后建设完成滴灌系统、海域监测系统、水质净化系统、厨余处理系统等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与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搭建起覆盖全岛礁的生态监测网络;利用无人机进行海漂垃圾巡查,提高清理效率;运用遥感技术监测岛礁植被生长情况,为绿化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通过官兵和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南海岛礁逐渐形成“自我循环为主、人为治理为辅”的生态环境,基于生态系统自循环的岛礁综合治理格局基本成型。(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何铁城 张大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