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中国以对全人类负责的历史自觉,推动COP30聚焦行动、凝聚共识,着力摆脱当前全球气候治理困境。
中国力促目标提升与落实,发挥自身国家自主贡献(NDC)的示范效应,积极动员更多国家提出更具雄心的气候承诺,全力推动填补当前巨大的NDC提交缺口。中国力推资金支持与落地,与国际社会一道,敦促发达国家兑现气候资金承诺,并探索创新融资渠道,支持发展中国家NDC实施。中国力主规则公平与协同,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规则制定,推动建立更加透明、包容的全球碳核算体系,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单边主义和绿色保护主义,为各国NDC的有效落实创造公正的国际环境。
就在COP30举办前夕,中国提交了新一轮NDC,构建起层次分明、相互支撑的“1+3+3”目标体系。“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较峰值下降7%—10%”的总目标既有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也充分考虑了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风电太阳能总装机量、森林蓄积量三个定量指标均处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推动新能源汽车成为销售主流、实现全国碳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三个定性指标,则着眼长远转型,体现了减缓与适应并重的系统思维。中国新一轮NDC不仅是对国际承诺的庄严兑现,更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战略担当。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正行至关键路口。单边主义抬头,合作动力减弱,《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面临严峻挑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排放差距报告》警示,各国现有承诺与实现目标所需行动之间存在显著鸿沟,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承载的压力前所未有。
相较于一些国家目标的模糊或行动的滞后,中国以清晰、可衡量、可报告的承诺,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稳定预期;相较于个别国家的单边退缩行为,中国始终恪守多边主义,以实际行动捍卫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权威与效力。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严峻考验的历史关头,中国为迷茫中的全球低碳转型注入了宝贵的确定性。
大国担当,不仅在于擘画蓝图,更在于脚踏实地的实践。中国正以一系列扎实举措构建起保障NDC目标实现的强大支撑体系,将庄严承诺转化为绿色发展成果。
在能源转型领域,中国清洁能源产业持续领跑全球。据国际能源署(IEA)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数据,2024年全球新增风电与光伏装机容量中,中国贡献占比超过60%。这既为国内减碳目标实现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也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在机制创新方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平稳运行多年,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以上。随着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重点行业纳入,覆盖比例将提升至60%以上,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为NDC量化目标落实提供了重要支撑。
面对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现实国情,中国坚持“先立后破”,稳妥推进系统性变革。通过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大力推广前沿技术,2024年单位GDP碳排放量较2019年下降约18%,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高碳经济体绿色转型之路。为确保目标层层落实,中国将节能降碳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形成了“国家统筹、地方落实、企业主责”的协同推进机制,凝聚起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动力与信任“双赤字”的困难时期,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主动发挥协调引领作用,以NDC实施为纽带,致力搭建汇聚全球气候治理智慧的桥梁。
针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资金、技术困境,中国持续深化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依托“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积极为沿线国家提供光伏、风电等实质性援助,并无私分享碳核算等关键技术经验,切实帮助其提升NDC制定与执行能力。面对绿色贸易壁垒等新挑战,中国坚持对话而非对抗,积极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在中欧层面,就碳边境调节机制等进行建设性沟通;在与巴西的合作中,共同建设亚马孙雨林碳汇监测平台,树立了南南气候合作的新典范。这些卓有成效的合作,既为中国NDC实施拓展了国际空间,也为全球NDC的协同推进注入了强劲动力。
展望未来,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以NDC为锚点,共同谱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肖宏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