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浙江省杭州市山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近20年来,杭州市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5.74%,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GDP和农民收入增速分别保持7%和5%以上。杭州山区的绿色发展实践,为全国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杭州市山区绿色发展实践经验
坚持生态优先,筑牢绿色发展根基。严格生态保护与修复。杭州市山区积极实施“千万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水源保护等工作,有效提升了森林覆盖率和水源质量。倒逼产业绿色转型。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倒逼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绿色旅游,打造了一批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技术创新驱动减排增效。广泛推广智能农业技术,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完善污水处理体系。截至2024年,杭州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4年保持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制度创新保障长效发展。设立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绿色金融制度,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绿色信贷等政策手段,激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中来。
坚持特色发展,构建高附加值生态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山区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优势,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打造西湖龙井茶和杭白菊等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临安区的天目山竹海农文旅深度融合区,推动“生态+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创建建德市稻香小镇等生态农业园区,形成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和体验友好的文旅模式,提高生态产业竞争力。同时,构建绿色价值链,贯通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绿色管理。
坚持创新驱动,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大对清洁生产、资源循环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在绿色低碳产业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培育新业态与新经济,实施“飞地经济”“山海协作”等举措,依托之江实验室等平台,培育了一批绿色生态新产业、新经济,如智能旅游、绿色物流等,为山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孵化高效生态企业,通过政策引领、资金补贴等方式,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好格局。
杭州市山区绿色发展的启示
纵观杭州市山区20年的探索历程,其成功经验可凝练为一个以“生态保护为本、特色产业为魂、创新机制为引擎、系统治理为保障”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不仅揭示了山区发展的内在规律,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路径。
生态保护为本,奠定绿色发展的基础。从生态经济学视角来看,自然生态系统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山区作为生态屏障,其系统完整性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前提。杭州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置于首位,体现出对自然资本优先性的认知。严格保护是产业生态化的基础。杭州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经济活动设“生态边界”,倒逼高污染产业退出,为生态农业、绿色旅游腾出空间。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生态产业化的源泉,杭州山区发展生态旅游、打造绿色品牌,前提是拥有“绿水青山”。开展生态保护是对核心生产资本的投资,能确保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特色产业为魂,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山区发展应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其最大优势在于自然景观、气候、物种及地方文化。特色产业发展要通过挖掘地方特色,打造有排他性的产品。杭州的西湖龙井、天目山竹海等,立足本地资源,经品牌化和文化赋能,升级为高附加值的“生态精品”。
创新机制为引擎,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山区绿色发展需靠创新突破瓶颈,创新离不开制度保障。杭州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力度,推动数字技术与绿色创新融合。杭州设立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出台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制度,明晰生态产品产权,将生态环境保护外部效益内部化。
系统治理为保障,构建可持续发展共同体。杭州构建了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体,整合政策强制力、市场牵引力、社会推动力,形成目标一致的绿色发展格局,确保山区转型行稳致远。(作者:李玉文 叶曼如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