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专题 >  正文

全国碳市场首份中央文件释放强信号!企业ESG信披迫在眉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5-09-04 17:07:43

字号

中办、国办近日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近年来,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国资委、证监会出台了多份企业可持续信披政策和指导文件。其中,证监会指导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的《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要求部分A股上市公司2026年强制披露ESG报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梳理发现,截至9月3日,A股上市公司中已有2523家披露了2024年ESG报告,披露率为46.49%。


多位受访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意见》落地,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不再是单纯的合规任务,而是影响碳市场履约、绿色融资成本和国际市场准入的关键考量与核心支撑。


也有多家企业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意见》明确了行业覆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公司内部已经开展了碳盘查、碳核算相关工作,一方面带动供应链协同减排和披露,另一方面为统一可持续标准建言献策。


信披制度与碳数据核算要求升级


《意见》要求,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重点排放单位、注册登记机构、交易机构、技术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根据有关要求及时公开排放、履约、交易、质押等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多位受访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前碳市场的信息披露主要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为基础,我国碳市场的信息披露主要集中在重点排放单位的排放报告和履约情况,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公开,注册登记和交易机构披露部分运营信息,整体仍以排放和履约为核心。


“《意见》的出台则进一步扩大了披露范围,不仅把金融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纳入其中,还明确要求公开配额申领、履约进度、交易细节和质押等全链条信息。”联合赤道执行总裁刘景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刘景允表示,2024年,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要求上市公司逐步披露涵盖范围1、2、3温室气体信息、碳信用、碳配额、碳交易等相关信息,这为企业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接轨奠定了框架。同年12月,财政部等九部委发布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更是将可持续信息纳入统一规范,未来也将覆盖更多企业主体。


在信披范围扩大的要求下,各类主体做好信披准备了吗?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现有制度重点要求重点排放单位公布年度排放量及配额清缴情况;注册登记机构与交易机构会定期公开市场总体数据和配额分配、成交情况。金融机构的碳金融信息披露尚处于自愿阶段、缺乏统一标准。


刘景允认为,多数企业对新增内容的尚处适应阶段,但这也是倒逼市场主体把排放、履约、交易和融资贯通管理的新的契机。


《意见》同时强调,“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加强碳排放关键计量器具配备、使用和管理,依法进行检定或校准,制定计量技术规范,开展碳排放计量审查。


张健表示,这一要求直指企业碳数据管理的核心短板,企业需以核算筑基、适配规则,破解碳信息管理难题。具体来看,当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碳排放核算中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数据基础薄弱,缺乏计量体系,流量计、热值仪等关键计量器具配备不足或没有定期校准,导致数据源头的准确性存疑;二是核算标准不统一,行业细分的标准不完善,数据可比性较差;三是技术能力不足,普遍缺乏专业的碳管理团队,对核算方法、边界选择等理解有限,容易产生误算或漏算。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碳数据管理的困境在中小企业身上尤为突出。


“中小企业一方面生存压力大,碳盘查需要额外投入,对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而言是负担;另一方面存在数据风险——排放量与营收存在关联,若排放量与财报对不上,可能暴露财报问题。”施懿宸表示,很多中小企业会计报表质量本就不好,担心碳盘查数据会引发后续风险。


针对这一问题,施懿宸认为,首先要降低碳盘查成本,比如通过地方政府搭建平台、推动零碳园区建设。“园区统筹可形成规模经济,采购区块链、AI感应设备、智能电表等成本更低,还能统一管理数据;其次要加强监管,确保数据真实,同时通过政策优惠引导中小企业参与,数据连通后更难造假,也能为碳资产奠定可靠基础——若数据不可靠,碳资产就是‘漂绿’资产。”


针对企业建设核算体系的成本与复杂度问题,张健表示:“企业既可以选择自建碳核算体系,也可以依赖第三方。自建方面,应优先按照国家的计量技术规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并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以减少人为差错。但自建成本较高且流程复杂,依赖第三方则可以降低门槛和成本,尤其是通过标准化工具、碳核算软件、公共平台及园区或产业集群的共建,实现规模化、降低成本。”


企业如何提升碳披露能力?


当前,《意见》已重点影响纳入碳市场的八大行业,但多位受访者一致认为,在政策扩容与国际规则倒逼下,更多企业需提前做好碳排放信披准备。


谈及《意见》落地后企业的核心发力点,张健表示,“总体上,核算与核查(含供应链部分)是重中之重。企业应重点关注核算体系建设、关键计量器具配备与校准、供应链碳数据采集与可追溯机制、第三方核证的准备以及披露渠道的多元化建设。在能力建设上,要积极参与政府与行业组织的培训,推动标准化工具落地,并与具备国际资质的第三方与政府机构加强对接,逐步适配国际规则与流程。”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高耗能企业推进低碳技术投入时,优先级的确定需要结合行业属性、自身碳排放结构、政策导向及经济收益等多元因素。


曾刚认为,首先应优先考虑技术成熟度高、减排效益显著、投资回收期短的节能改造项目,如高效设备替换、智能化能效管理系统等。其次,企业可择机布局自建或合作开发分布式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在提升企业绿色形象的同时,防范未来碳价格上涨压力。“对于CCUS等前沿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应理性评估其技术和经济成熟度以及国家政策和市场配套支持程度。”


“纳入交易的八个行业确实是当前碳市场建设的关键对象,但所有企业都应有相关意识并提前做准备,以应对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尤其在应对欧盟CBAM等国际规则时,国内制度正被倒逼与国际接轨。”张健对记者强调。


张健表示,出口导向型行业的紧迫性:“一些行业——例如钢铁、汽车、电子与电池等——需要在从自愿披露向强制披露的转型中率先开展试点并适配国际规则。产品碳足迹标识等试点正在推进,未来可能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配套法规体系,成为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合规要求。”


事实上,无论是被纳入的高耗能企业,还是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意见》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信披能力来看,“A股上市公司中61.25%披露了碳排放数据。”中诚信绿金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到。


张健对记者强调,供应链碳数据协同则需“链主引领、全链配合”。“链主在推进供应链碳数据上肯定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话语权和约束力,可以要求供应链上下游按一定顺序或程度配合数据上报。但实际上,供应链各位置的企业都应具有相应意识,积极配合推进。整体上应通过发挥链主作用与产业链协同来推进供应链碳数据采集与可追溯机制建设。”


阿迪达斯大中华区企业公关及可持续发展高级总监吴亮在第三届21世纪“活力·ESG”创新论坛上表示,公司有80%的碳排放是来自于供应商,阿迪达斯作为品牌方虽不拥有工厂,但其减碳成效高度依赖供应商配合。目前,阿迪达斯在中国正与合作伙伴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包括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等,以求实现到2050年净零排放的目标。


玛氏亚太区包装可持续负责人宗慧超也在上述论坛上表示,当前包装相关标准繁多且不统一,企业面临“选用何种标准”“是否需投入高额成本完成多类标准认证”的困惑,因此玛氏正持续在中国市场为统一包装可持续标准建言献策,助力行业形成清晰、高效的合规与实践方向。


在企业ESG信披披露渠道与形式优化上,张健建议,“许多企业仍通过年报或专报进行静态披露,但更应向动态、实时更新转型,以便金融机构开展实时评估。”张健表示,可利用国家碳市场公共服务平台、交易所平台、国际认证体系(例如EPD)等多渠道披露,提升披露的可信度。同时可以探索利用区块链等技术确保数据可追溯性,构建供应链碳数据采集机制并实现动态更新。


此外,第三方核证是提升披露信息可信度的核心环节。张健提及,像ISO 14064类认证等国际标准通常被视为可信度较高的认证体系。企业应提前与具备国际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及有关政府机构合作,熟悉核证流程,做好准备。


刘景允对记者补充道,从政策和国际趋势来看,重点行业的产品碳足迹披露逐步走向强制是有较高概率的。一方面,《意见》强调要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的应用,并服务产品碳中和与国际履约;另一方面,欧盟CBAM已经进入过渡期,钢铁、汽车、电子等产品的出口企业如果没有规范的碳排放核算数据,将面临实质性绿色贸易壁垒。


“在准备层面,企业应尽早将碳足迹核算和披露纳入自身的ESG管理框架,特别是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作用。”刘景允表示,国际上,CDP和Ecovadis已经把供应链碳排放信息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链主企业要求供应商提供范围三排放和产品碳足迹数据。企业可从供应链入手,建立覆盖范围1、2、3的碳盘查机制,形成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核算,并在披露渠道上对接国际框架。


多家企业加码碳资产管理


数据显示,8月全国碳市场交投活跃度持续攀升。截至8月29日收盘,8月CEA日均成交量为55.26万吨,相较7月上涨约9%。


《意见》提出,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积极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服务有关行业企业国际履约和产品碳中和。


面对配额有偿化与碳价波动,企业如何构建碳资产管理体系?


美锦能源(000723.SZ)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意见》明确了行业覆盖时间表,全国碳市场将于2027年前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美锦能源体系内化工板块已开始提前筹备碳排放核算与履约工作,美锦能源开展碳盘查工作已近4年。


“CCER建设提速将加速氢能领域方法学发布,美锦能源前期投放的超千量氢燃料电池汽车项目预期可开发CCER获取额外收益。”美锦能源对记者表示,此外,公司未来可与金融机构探讨碳配额质押融资方案,通过碳质押、碳回购等方式盘活碳资产,打通多样化资金通道。


对此,施懿宸表示,大型发电企业、钢企、水泥企业都设有碳资产管理公司,它们的碳排放量高,只要减排就能出售多余配额,且收益显著。


曾刚认为,科学布局、精准管控、分步推进,是提升企业碳资产管理水平、顺应新政要求的关键路径。


“企业需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采集、监测和核查机制,确保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与可追溯性,为后续碳资产运营打下坚实基础。这不仅助力发现减排潜力,也为碳定价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曾刚介绍,企业需要关注碳交易政策、配额分配和碳价趋势,设立合规专岗或团队,动态调整履约策略,对冲碳价波动风险;最后是结合自身生产与技改实际,通过低碳技术投资、绿色能源采购等多元手段降低真实排放,并合理配置碳现货、期货等工具,优化碳资产组合,提升抗风险能力。


对于中小企业等基础薄弱企业,多位受访者表示可按阶段推进。第一阶段,专注数据体系和基础培训,实现准确核算及报送;第二阶段,参与市场模拟,逐步试点小规模交易与财务整合;第三阶段,探索碳金融、碳中和等更高阶管理,逐步实现碳资产的创造、保值与增值。(记者卢陶然、李德尚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