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观察 >  正文

中办国办为自愿碳市场发展绘就蓝图,企业有哪些机遇?

来源:中国环境 时间:2025-09-01 14:48:57

字号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以下简称自愿碳市场)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到2027年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市场体系。


这一蓝图不仅标志着中国碳市场建设进入新阶段,也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完善抵销规则:为企业提供灵活减排渠道,降低合规成本


全国碳市场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共同组成。


根据现行规则,强制碳市场下的重点排放单位在清缴碳排放配额时,可使用不超过5%的CCER进行抵销。这一机制为企业提供了额外的减排灵活性,有效降低了履约成本。


生态环境部数据数据显示,目前,自愿碳市场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已经发布了6项方法学,完成了26个项目的登记,签发了首批950万吨减排量。


根据北京绿色交易所数据,截至2025年5月16日,全国自愿碳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175.76万吨,累计成交额为1.47亿元,平均成交价格83.5元/吨。


中国建材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王于猛指出,自愿减排项目为企业提供了额外的减排渠道。企业可通过技术改造、清洁能源替代等项目获得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既可用于内部碳排放抵销,也可通过市场交易转化为经济效益。不仅有助于实现绿色转型,还能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


而国家电投则直接参与编制了首批发布的海上风电CCER方法学,目前,国家电投的相关项目率先实现了减排量签发。


“CCER开发带来的额外碳减排收益可覆盖项目部分投资及运营成本,提升项目经济性。”据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党委常委、总会计师严航介绍,自愿碳市场通过供给CCER资产,为控排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资产调控池”,有助于优化履约成本。


此次《意见》提出,要完善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规则。“国内外经验表明,通过调节抵销比例可有效平衡配额供需,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尹俊认为,自愿减排市场与强制碳市场间通过CCER抵销链接,能够激发企业自主减排的积极性。因此,应动态调整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的比例,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定期评估,以增强市场灵活性,助力全国碳市场的高效、平稳运行。


撬动绿色金融资源: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转型成本


《意见》还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全国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效的价格信号”,并强调“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这意味着企业可将碳排放配额、CCER等碳资产作为融资抵押物,缓解绿色转型中的资金压力。


碳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碳市场融资、交易和支持三类工具。融资工具如碳债券、碳资产质押、碳回购等;交易工具包括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支持工具则涵盖碳指数、碳保险等。


目前,碳资产质押、碳资产转让及担保产品等已广泛应用。例如,国家电投下属一家企业在2024年,发行了全国首单CCER挂钩债券,将CCER开发量与利率挂钩,融资20亿元,利率较同类产品降低28个BP。这些创新不仅降低了融资成本,还入选了国内外典型案例。


王于猛也表示,政府从绿色金融支持等方面为自愿减排项目提供了政策优惠。一些地方政府将此类项目纳入绿色金融体系,进一步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


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不仅提升了碳市场的活跃度和专业性,也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资金和风险管理工具。


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资源环境和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陈少强介绍,截至2024年末,国内累计发行586支碳中和债券,发行规模共8199亿元,占整体绿色债券同期发行数量和规模的比例分别达到30%、27%。


《意见》指出,全国统一碳市场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有助于实现碳排放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陈少强认为,金融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可以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风险管理工具。


“CCER是重要的政策工具。每一项方法学的发布和具体项目的开发,都会塑造市场主体的稳定政策预期,形成更加坚定的绿色发展信心,潜移默化实现碳市场的激励约束作用,形成‘投资—减排—收益—投资’良性循环,为企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持续动力。”严航说。


提高国际认可度:消除贸易壁垒,服务行业企业国际履约


根据《意见》,到2027年,我国自愿碳市场要实现对重点领域的全覆盖。


本报记者了解到,近日,生态环境部就《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等4项方法学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这也意味着,下一步,自愿碳市场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至生物质利用、固废处理等领域。


事实上,自愿碳市场不仅发展速度快,在各项交易指标方面也表现优异。


据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介绍,我国自愿碳市场在交易活跃度、价格稳定性、市场透明度等关键指标上均优于国际主要自愿碳市场建设初期水平,充分彰显了我国碳市场体系建设的制度优势以及自愿碳市场发展的实践效能。


不过,尽管我国自愿碳市场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全球气候治理形势日趋复杂、国内绿色转型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自愿碳市场仍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外部挑战。


“《巴黎协定》下的国际统一碳市场建设以及碳信用质量引发的信任危机正在重塑全球自愿碳市场格局。” 王乃祥说,“我国自愿碳市场如何在加快自身发展速度、提升自身发展质量的同时,参与全球碳信用规则制定和标准构建,维护国家发展利益与国际气候治理话语权,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意见》提出,要提高核证自愿减排量国际认可度,积极服务有关行业企业国际履约和产品碳中和。


对此,王乃祥建议,要开放合作,推动更具国际影响力的自愿碳市场建设。


一是强化标准对接,参考《巴黎协定》第六条等国际规则,完善CCER核算要求,提升全球公信力;加强与国际民航组织合作,探索CCER参与国际航空碳抵销机制的路径。


二是深化规则共建重塑国际秩序。跟踪全球碳市场规则演变,确保中国在国际规则重构中占据主动;通过国际论坛、技术交流分享中国经验,提供“中国方案”。


三是探索跨境合作拓展市场版图。以“一带一路”和东盟合作为重点,推动项目合作与市场互联,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交易,吸引国际资金与技术。(记者乔建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