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作为碳排放管理的主体,正面临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变化。碳管理是压力还是动力?当前,该领域的政策标准、技术瓶颈、数据体系建设情况如何?这些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业界专家的关注。
“在实践中,不同行业、规模的企业在碳管理基础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政策约束、市场驱动密切相关。”近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冯相昭在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共同举办的“环境与气候治理研究与交流项目:企业碳管理体系”专题讨论会上如是表示。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双碳”目标推进过程中,企业作为碳排放管理的实施主体,面临着标准、数据、服务等多重现实挑战。
企业碳管理主动性增强
在冯相昭看来,政策约束的强度直接影响企业碳管理的实践进展。“整体来看,原材料工业企业在碳管理方面表现突出。”他表示,冶金、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原材料工业企业作为工业碳排放大户,已被纳入国家碳市场核心管理范畴。其中,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于去年正式进入全国碳市场,石化化工行业也明确将在“十五五”期间纳入管理。国家“1+N”双碳政策体系为这些工业行业制定了专门的碳达峰方案,对碳排放核算、核查、数据质量等MRV(监测、报告、核查)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类工业企业以央企、国企为主,行业集中度高,普遍配备了专门的碳管理部门与人员,并搭建了数字化碳管理平台,碳管理基础相对扎实。
此外,市场因素也是驱动企业加强碳管理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的碳管理能力快速提升。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产业,因面临欧盟碳关税、新电池法案、ESG(环境、社会、治理)评价、EPD(环境产品声明)碳足迹标准等绿色贸易壁垒的外部压力,倒逼企业强化碳管理。“这类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对市场信号响应敏锐,尽管自身范围1排放(直接排放)管理相对简单,但在供应链碳足迹追溯方面投入积极——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的严苛要求,推动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碳管理机制。”冯相昭进一步说明。
据业内专家观察,企业碳管理的主动性受内外双重因素影响。在外向型领域,一些“新三样”产业企业因出口需求,需严格遵循欧盟、美国等地区的碳足迹标准,倒逼其向下游供应链传导绿色管理要求。在国内,工业和信息化部自“十三五”起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截至2025年1月,全国已培育72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一些链主企业通过产业链布局,带动上下游企业强化碳管理,这种“链主驱动”模式在江浙地区的产业集群中已显现成效。
但相对而言,面向国内大市场的一些企业,由于国内尚未提出针对范围3排放(间接碳排放)的强制性碳约束目标,碳管理主动性仍显不足。有业内人士建议,未来需通过明确国内市场的碳约束目标,强化“国内大循环”中的碳管理要求,激发企业主动减排的内生动力。
标准尚待完善
对企业而言,尽管存在政策鼓励、市场驱动等积极因素,但在碳排放管理实践中仍面临多重问题,制约了低碳转型的效率与深度。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体系碎片化,标准差异加剧了企业的合规负担。目前,碳达峰碳中和“1+N”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形成了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为主的企业碳管理框架。同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等文件相继出台,对重点企业强制披露碳信息作出了规定。但在制度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落地难的问题,例如,自愿减排市场因标准尚待完善、激励不足等原因,企业主动性仍需激活。
记者通过业内专家了解到,当前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碳核算标准存在显著差异,导致跨地区数据缺乏可比性,增加了企业统筹管理的难度。对于出口型企业而言,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企业需同时满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和法国产品环境足迹分类规则(PPE2)的双重要求,同一产品需通过多重认证。每项认证均需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及供应链进行核查,不仅延长了合规周期,还增加了企业的碳管理成本。
冯相昭详细分析了产品碳足迹标准“多而杂”背后的主要原因。他表示,当前主要通过团体标准快速推进,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已发布两批共38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然而,团体标准“量”的增长背后存在“质”的隐忧:大量团体标准囤积,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热门领域甚至出现多个协会重复制定标准的现象。尽管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指引规范标准制定,但重点产品、热门领域的标准缺项与重复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导致企业、政府及行业协会在标准执行中产生偏差,亟待统一规范的顶层设计。
在国际层面,我国在碳管理标准制定上仍显被动,尤其是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时,仍需更好地结合国内产业转型需求,构建自主标准体系。以氢衍生燃料、动力电池等产品为例,国外高标准不仅增加了我国企业的出口成本,也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过高的技术门槛会推高成本,降低资本投入意愿,不利于产业转型。
对于上述挑战,专家建议,在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碳管理条例,明确基础核算标准;在行业层面细化具体实施细则,针对特定领域如光伏,制定行业专属参数。
加强专业化支持体系建设
当然,有了标准只是第一步。如何落地,还离不开精细的数据管理和专业化的治理体系。当前,企业普遍面临数据盲区困境。
数据采集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是碳管理的基础,但在实践中,尤其是在跨国供应链中,供应商的数据共享意愿与能力较低,导致企业难以实现全链条碳足迹的精准追溯,不得不依赖行业平均值进行核算,影响了碳足迹数据的真实性与科学性。这种数据断层使得企业无法针对性识别减排潜力,制约了低碳转型的精准性。
碳管理服务供给的缺失进一步对企业构成了挑战。行业观察人士介绍,一方面,目前缺乏经济适用的碳管理解决方案,第三方核查机构收费标准浮动大,部分强制性标准认证费用高昂,对企业形成沉重负担;另一方面,企业专业碳管理团队建设滞后,多数企业的碳管理工作依附于品牌部门,被动整合各类政策信息,未能实现跨部门的系统协同。更关键的是,行业层面缺乏系统性的碳管理培训与人才培养计划,难以形成可持续的专业支撑。
对中小企业来说,加强碳管理尤为困难。中小企业受限于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难以承担完备碳管理平台的建设成本。对此,专家建议,可借鉴环境管理领域的成熟经验,为中小企业提供专门化工具、共享平台及简化流程。关键在于建立分行业、分产品的碳排放背景数据库,通过共享机制降低中小企业的碳管理投入——无需每个企业重复建设碳管理平台,而是通过资源共享实现高效管理。这种差异化安排符合中小企业的实际能力,能有效提升其碳管理的可行性与积极性。(记者 马梅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