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要求分阶段做好全国碳市场扩围、配额总量控制以及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自愿减排市场、碳市场能力建设等重点工作。《意见》的出台对促进建材行业深度转型、激发绿色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作用。
《意见》的出台对建材行业未来发展意义深远
建材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提升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产业,是建筑建设、国防军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建材工业在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又是典型的资源能源依赖型产业,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位于工业部门前列,行业节能减污降碳任务艰巨。尤其水泥碳排放占建材行业排放总量的80%左右,是碳减排的关键领域。此外,建材各产业中碳排放较大的还有石灰、陶瓷、平板玻璃,约占建材行业排放总量的13%,也是建材行业的主要碳减排领域。建材行业作为我国碳减排任务最重的行业之一,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全力推进碳减排,提前实现碳达峰,为国家总体实现碳达峰预定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作出积极贡献,是建材行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宣示的重要举措,也是建材行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更是全面提升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水平的必由之路。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意见》的出台明确了全国碳市场扩大实施范围、扩展参与主体,建材行业将有更多的产业参与到全国碳市场中。通过全国碳市场“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激励约束机制,能有效推动建材企业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减排”。一方面,碳市场将推动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积极采用节能降碳、原燃料替代技术以及优化管理等措施,实现低碳技术规模化应用;另一方面,绿色低碳建材产品因碳成本优势将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带动整个产业链向“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认证—绿色消费”闭环升级,形成“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增效的新格局,为推进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深刻理解全国碳市场建设各阶段主要工作部署
(一)碳市场基础建设与能力提升阶段
《意见》明确,到2027年全国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其核心任务是通过有序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与温室气体种类,稳步拓展碳排放管控规模,推动市场机制在减排中发挥更大作用。
除了水泥行业,当前欧盟碳市场还覆盖了石灰、陶瓷、玻璃等能源密集型行业,考虑到未来我国碳市场与国际接轨,平板玻璃、陶瓷、石灰等暂未纳入碳市场管控的行业也应尽早做好数据体系、技术储备、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基础工作。
(二)深度减排与市场机制深化阶段
《意见》明确,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建立配额储备机制。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一机制设计旨在:一是形成以行业碳排放总量上限为刚性约束、免费与有偿分配相结合的配额管理模式,建立不可逾越的减排硬约束,倒逼企业从“相对减排”转向“绝对减排”;二是通过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推动碳成本显性化,促进资源向低碳领域流动,加速低效产能退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三是平衡市场供需和产业转型需求,以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保障企业生产经营与减排目标协同推进。该机制设计既体现“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市场原则,又避免“一刀切”,实现环境效益与产业竞争力的动态平衡。
对已纳入碳市场和拟纳入碳市场的建材各产业而言,总量控制意味着碳排放空间成为稀缺资源,企业应建立覆盖“监测预警-技术改造-资产管理”的闭环系统,通过智能监测实现排放精准计量,依托低碳技术突破获取盈余配额收益,运用金融工具对冲市场波动风险,最终将碳约束转化为低碳竞争力。
建材行业企业中长期重点工作
建材行业的碳减排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建材行业企业需在国家顶层设计的统领下,抓住重点行业、关键节点,以创新为纽带,推动技术进步,淘汰低效产能,做到科学决策,分类施策,有序推进。水泥等主要碳排放行业企业,应结合《意见》各阶段目标和主要工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未雨绸缪,处理好近期和中长期、发展和减排的关系,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每一步。
(一)夯实能力基础(当前-2026年)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当前至2026年,水泥作为新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行业,当前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掌握规则、熟悉市场、提升能力。企业应聚焦完善监测核算体系、落实配额履约与合规清缴、加速低碳技术(能效提升、原燃料替代等)应用、降低碳排放强度淘汰低效产能、提升碳资产运营能力等重点工作,夯实参与碳市场的基础。
一般来说,新入市企业普遍面临对碳市场交易规则理解不深、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水泥以外的主要碳排放行业企业要主动行动,提前了解新行业入市的各项关键环节,积极参与碳市场能力建设培训,尽早做好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超前准备和布局。
(二)深化减排与市场协同(2027年-)
本阶段特征是碳排放总量进入下行空间、零碳技术实现突破及应用、产业结构向着低碳重塑等。面对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以及免费+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行业企业重点工作包括:一是通过总量控制的实施,加快出清和淘汰低效产能,促进过剩产能的治理,调整和优化行业结构;二是在节能改造、低碳技术和材料的研发应用等方面增加更多投入,加快深度脱碳技术的突破,如:突破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等行业零碳燃烧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不断降低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以减少购买短缺配额的成本或通过出售盈余配额获取收益;三是持续推进六零示范工厂的建设和落地,促进产业生态重构,固废资源化利用在规模化、高质化方面取得较大成效;四是做好碳资产管理,运用智能化深度赋能,部署AI优化控制系统,实时模拟碳流与能耗,预判配额缺口并自动生成交易策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