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无锡市人民政府于发布《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2025年将遴选15家园区开展零碳园区建设工作,计划到2027年底完成10家以上零碳园区项目的建设与验收,通过构建零碳产业生态体系等多项举措,全力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此前,6月23日,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拟批准发布《零碳园区建设指南》江苏省地方标准,为全国零碳园区建设标准体系再添重要一环。
近年来,我国零碳园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多点开花”。随着江苏、福建、内蒙古自治区、雄安新区、盐城市等地的零碳园区地方标准相继落地实施,各地在推进“双碳”目标进程中持续发力,推动了零碳园区建设向更高质量、更具示范效应的方向迈进。
政策护航促发展
“各地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制定了零碳园区地方标准,体现了各地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性,形成了多样化的实践路径和创新经验。”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张军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因地制宜的方式,有助于地方发挥各自资源禀赋优势,实现差异化竞争与协调发展。但同时,地方标准也存在指标体系不统一、缺乏互认机制、标准制定随意性较大、推广复制难度较高等不足,导致实践经验无法快速有效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在此背景下,建立全国统一认证标准显得尤为重要。据悉,中国节能协会已发布了《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该团体标准已为评价零碳园区提供了技术框架,涵盖能源结构、碳排放核算、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核心指标,为地方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张军涛认为,若以此为基础推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既能吸收现有技术规范的成熟经验,又能通过国家级认证程序提升评价结果的公信力。统一标准可有效解决当前各地评价方法差异导致的认证结果互认难题,同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真正实现“一套指标管全国”,为双碳目标下的园区转型提供标准化支撑。
事实上,早在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零碳园区”概念首次被提出。
2024年12月13日,工信部会议指出: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
2024年12月26日,全国工信会议进一步细化了零碳园区建设的路径,提出探索推进零碳工厂和零碳园区建设,全面提升工业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水平。今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再次强调,2025年要加大工业节能降碳攻坚力度,探索推进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建设。
张军涛认为,从政策驱动视角看,财政补贴、碳交易、绿色金融是推动零碳园区建设的三大关键支柱。
财政补贴能够有效解决初期设备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昂的问题,降低园区建设门槛,增加相关单位建设积极性;碳交易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自主减排,调动企业内部减排动力;绿色金融则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及融资成本。
张军涛提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出现“重申报、轻实效”的问题,政策资源必须与绩效挂钩。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实施严格的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估机制,加强政策的精准性,保障政策资源向减排效果显著、示范作用突出的园区倾斜,从而确保政策的落地执行更加高效,真正助推园区实现零碳目标。
一系列国家及部委层面的政策举措,构建起一套涵盖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的综合性政策框架,为2025年零碳园区建设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案例赋能启新篇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各地政府和企业积极响应,纷纷投身于零碳园区的试点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实践经验。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蒙苏经济开发区建设的零碳产业园,依托本地丰富的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构建“风光氢储车”一体化绿色能源体系,园区80%以上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其余部分通过智能物联网优化调度,实现100%零碳供能。园区推动绿色能源与数字化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发展电解铝、绿氢制钢、绿色化工等新技术,打造“零碳新工业”创新体系。
格力电器联合国创联能、合作伙伴打造的“零碳+直流”园区项目——杭州亚运低碳氢电耦合应用示范项目,通过融合柔性直流、氢电耦合、多能互补等技术,实现园区绿色低碳运行。项目利用光伏和电网谷电制备氢气、氧气,氢气供园区内氢燃料大巴和物流车使用,氧气供空调生产焊接助燃,余热用于高温注塑,每年可节约成本约256万元。
此外,天津市经开区探索将储能电站作为园区共享基础设施,以降低企业初期投入;浙江推动绿电聚合交易,帮助中小企业降低绿电采购成本。苏州工业园的“能源大脑”平台通过物联网采集实时碳数据,为绿色金融提供支持。株洲中车零碳产业园则利用余热回收、光-储-充等技术,实现了单品生产能耗的大幅下降和清洁能源占比的显著提升,成为央企示范项目的亮点。
“依托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光伏储能一体化、智能微电网、能源互联网平台等先进的技术和数字化管理手段,能够有效提升园区内能源使用效率,强化精准调度能力,实现对碳排放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张军涛指出,这些成功案例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减碳模式。
然而,零碳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导致企业投资积极性不高;园区内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减排难度大;企业内部缺乏减排动力和有效激励机制;数据监测和管理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张军涛建议,应鼓励引入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创新投融资方式降低资金压力,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推动企业间形成减排联盟和产业协同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企业减碳意识与能力,开展多层次培训和能力建设活动。此外,加快园区层面数字化碳监测和管理平台建设,强化数据支撑和科学决策基础,确保园区整体实现碳减排目标。
随着技术创新与模式优化的持续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将成为我国实现绿色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张军涛预测,未来3-5年,全国零碳园区建设将逐步从试点示范阶段向标准化、规模化推广阶段迈进。数字化碳监测管理系统、园区能源互联网平台和绿电交易模式等技术将逐渐普及,并成为零碳园区的基础设施标配。同时,以氢能利用、先进储能技术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将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零碳园区向更高标准、更高质量发展。
此外,创新模式如碳金融与园区运营深度结合、ESG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的建立、园区与区域能源系统联动的虚拟电厂模式等将不断涌现,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新模式,助推园区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与高端化升级转型。
在国际上,德国柏林欧瑞府零碳智慧园区、中国青岛海尔中德工业园区等优秀案例,为我国零碳园区建设带来诸多启示。
德国柏林欧瑞府零碳智慧园区依托能源转型,实现了从百年煤气厂到零碳智慧园区的蜕变,并于2014年提前达成德国2050年碳减排目标。该园区建设了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和小型热电联供中心,通过农业废弃物制成的沼气发电,余热回收供暖,形成园区能源自给和高效循环。
青岛海尔中德工业园区则通过数字化和绿色化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整套能碳管控解决方案。该园区建设了空压站云控制系统、余热回收和水泵变频改造,每年节约成本约120万元;在13万平方米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超1500万度;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能源流、数据流、信息流和碳追溯流“四流合一”,对能源全链条进行动态监控和优化,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超过80%。
张军涛指出,这些实践启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零碳园区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强化园区内部及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建设低碳产业生态,推动形成系统化、可持续的减排模式;并结合本土产业结构和能源禀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零碳园区建设路径,助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