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金融 >  正文

136亿元,减少碳排放385万吨!湘潭交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答卷”

来源:中国环境 时间:2025-06-30 13:58:00

字号

136亿元,86个绿色低碳项目,减少碳排放385万吨!


这是2022年8月入选全国首批、湖南省唯一的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以来,湘潭交出的“答卷”。


“越来越多的绿色金融产品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湖南省湘潭市气候投融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顾问刘晴介绍,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绿色贷款余额421.65亿元,增长136%。支持实施的81个气候投融资重点项目,已在低碳城市转型、交通领域节能降碳、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新兴产业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等领域进行创新和实践。因气候投融资试点成效明显,“湘潭经验”向全国推介。


政策引领 推动金融资源倾斜


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发布气候投融资第一批试点名单,湘潭等23个地方入选。


据湘潭市碳达峰路径测算,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约需投入高达2200亿元资金。面对巨大的气候资金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作为金融重要组成部分的气候投融资应运而生。


要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政策引领不可或缺。近年来,湘潭市将气候投融资与本地经济、产业、金融、环保相结合,多个部门协同发力,引导金融机构聚焦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两大领域,推动金融资源倾斜。


图为由湖南潭州新能源有限公司实施的河西污水处理厂光伏示范项目。陈旭东摄


“既产生绿色电力,又能抑制池内水体藻类滋生,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湖南潭州新能源有限公司技术部副部长赵国强介绍,这是湘潭首个实现并网发电的“光伏+水务”示范项目,项目总装机容量3.07兆瓦,年均可提供约275.9万千瓦时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81吨。


过去,湘潭河西污水处理厂是名副其实的用电大户。借助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这一契机,湘潭市因地制宜,将“光伏+水务”项目纳入气候投融资项目库。项目入库后,银行综合考虑项目的碳效情况、气候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协同效益等,最终给予长期低息贷款支持。


“湘潭河西污水处理厂‘光伏+水务’示范项目总投资约1500万元,前期在建设中存在一定的融资需求。”赵国强说,企业获得了银行的低息贷款后,不仅解了燃眉之急,也大大节约了资金成本。


截至目前,湖南潭州新能源有限公司已撬动光伏项目贷款13.6亿元,实施了河西污水处理厂、吉利远程新能源汽车、湖南胜利钢管等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632.46兆瓦,每年可提供约60083.70万千瓦时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84013.56吨。


“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相关政策支持,助力我们项目加快低息贷款。”赵国强说。


湘潭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科长张新权介绍,近年来,全市着力通过金融手段助推企业(项目)绿色低碳发展。数据显示,湘潭已有效引导136亿元资金投入到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促进实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长期贷款项目81个,7家企业获得排污权质押贷款1151万元,3家企业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贷款5.42亿元。


能源转型,新能源项目加速崛起


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能源领域是主战场。


近年来,湘潭市充分挖掘发展潜力,聚焦“双碳”战略,围绕可再生能源、低碳制造、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维度开展气候项目培育,形成低碳项目集聚效益。同时,推动多种绿色金融产品落地生根,不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扩大覆盖面。


“在湖南省‘十四五’首批集中式新能源项目中,湘潭‘抢’下7个项目,总装机容量38.02万千瓦。”湘潭市发展改革委能源科负责人唐钧益介绍,作为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湘潭铆足劲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截至2025年3月底,湘潭市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成功突破100万千瓦大关,达到101.31万千瓦,比2024年底增长11%。值得一提的是,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已达到58.49万千瓦,撑起了湘潭市新能源“半壁江山”。


要实现绿色电力发得出、供得上、用得好,电网建设是重要一环。据了解,湘潭正积极构建适应“双碳”目标的新型电力系统,眼下16个电网工程紧锣密鼓推进。努力的目标很明确:全面提升湘潭能源电力的绿色低碳发展成色。


在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湘潭也动了真格。


以湘钢为例,传统印象中,钢铁等产业能耗高、污染大、效益低。然而,走进湘钢的5米宽厚板厂,整个生产流程实现了全自动化、智能化。企业负责人骄傲地说,这是全国钢铁行业中的首个5G应用场景。智慧工厂建设完成后,湘钢整体生产效率提升30%。截至2024年9月底,节约运营成本2.5亿元,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亿元。


“‘金融活水’+政策工具箱”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不仅浇灌了绿水青山,让沉睡的绿色动能焕发生机,还让一江碧水“流金淌银”。近年来,湘潭市二氧化碳排放明显下降,污染物削减同样成效显著,其中氮氧化物(NOx)削减了7453吨,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任务。


“碳账户”撬动绿色大发展


位于雨湖高新区的湘潭电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潭电化),乘着绿色发展东风,以“双碳”战略目标为牵引,积极融入绿色低碳发展大局。


“2024年,我们完成2023年度碳排放履约7.94万吨,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卖出碳配额0.77万吨,收益既能用于低碳减排,又可以反哺企业,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湘潭电化安全环保部部长侯瑶对记者说。


享受到政策红利的,不只一家企业。


6月5日,记者从湘潭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湘潭市组织湘潭电化、大唐湘潭发电等重点排放企业,按时完成数据管控、履约清缴,企业通过节能降碳实现配额盈余并在市场获利,从而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丰收”。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以及政策的引导,气候金融正成为湘潭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碳账户”,就是一种创新的政策工具。


回忆3年前的那一幕,首批碳核算企业、湘乡金联建材负责人朱士玉感慨良多。2022年行业销售旺季时,他经营的企业却在资金上卡了壳。紧急关头,企业凭借“碳账户”信息迅速获得邮储银行湘乡支行1100万元绿色贷款。顺利拿到贷款后,朱士玉马上将其用于原料购入和燃煤锅炉升级改造。得益于这笔“活水”注入,企业生产效率提升20%,二氧化硫排放减少90%。


对此,邮储银行湘乡支行相关负责人胡茂林表示,根据“碳账户”,他们对积极减排转型企业提供更优信贷,即碳排放越少,效能越高,就能凭减排成果获得更高额度、更低利率贷款,甚至免担保。


2023年,湘乡市在湖南省率先上线工业“碳账户”系统,成为湖南首个对规上工业企业碳排放进行全流程管理的县(市、区),辖内102家企业拥有专属账户、11家金融机构参与试点,累计推出29款绿色金融产品提供多元信贷支持。而这一措施,今年将扩展到湘潭所有规上重点工业企业。


“碳账户”不但赋能企业发展,也对个人有所激励。2022年10月,湘乡东郊乡浒洲村启动个人“碳账户”试点,将公交出行、步行、旧物回收等低碳行为换算为碳减排量,据此提供贷款优惠。


“今天又攒了50点。”乘公交车后,村民肖炎华看着手机上涨分的“碳账户”高兴地说。从事苗木种植生意的他,曾凭借“碳账户”积分获得银行40万元授信。


眼下,低碳行动已融入肖炎华的生活,他期待积分能带来更多便利。他所在的浒洲村,目前已有2248名村民拥有个人“碳账户”,其中718人获得了4917万元贷款支持。


“湘潭通过碳市场交易变现配额盈余,借助‘碳账户’体系打通绿色金融通道,有力推动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湘潭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贺丰炎介绍,全市将持续把开展气候投融资作为助推地方绿色低碳转型的有力抓手,搭建合作平台,引导金融机构聚焦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两大领域,推动金融资源倾斜,助力打造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新湘潭。(陶佳 廖艳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