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扎根生态环境监测一线的生态环保人,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保献谈及自己当选为二十大代表时,表示非常自豪。
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是十年来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交出的高分答卷。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作为治气的亲历者、实践者和参与者之一,刘保献希望能跟更多人分享这些年与北京蓝天有关的故事。
图为刘保献在实验室工作。
传承:监测数据质量是我们的生命线
14年,会发生什么?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可以取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的治气成果;对于刘保献来说,则是从青葱少年到华发渐生的岁月坚守。
“2008年我刚毕业就来到了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中心有‘师傅带徒弟’的传统,记得有一天,我问了师傅一个问题:日复一日重复地监测,一样的操作手法,会不会觉得枯燥?”刘保献回忆道。
师傅的回答成为照亮刘保献日后监测之路的一束光:“数据质量是监测人的生命线。污染源数据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必须慎之又慎。”
“2008年是北京夏季奥运会举办之年,师傅带着我们去现场开展污染物的监测。炎热的夏天,大家爬上爬下,汗流浃背,却从来没有人抱怨过。这次经历让初出茅庐的我们迅速成长起来,此后在实验室,我们也沉下心练习,例如将滴管液滴大小控制到正常人操作的1/4,把数据质量做到最好。”刘保献说。
十几年如一日的苦练与扎根凝结成刘保献百万监测数据“零失误”的完美记录。如今,他已是团队负责人,成了别人眼中的“师傅”,曾经照亮过他的“精益求精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可靠”的工匠精神也在一代一代监测人中传承着。
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值冬季,是北方PM2.5污染的高发期。但数据显示,赛事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每日达标,实现了赛前承诺。“冬奥蓝”在各大媒体平台频频亮相,得到国际国内社会一致好评。
这背后,空气质量监测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让管控措施可以精准到具体企业、生产工艺环节和车辆。
“为实现全赛区定时定点精准预报空气质量,我们加密了会商次数,预报时效从原来的未来3天预报,逐步扩展至未来7天。赛区实现了‘小时级’‘公里级’精准预报,甚至能提前24小时精准预测鸟巢附近空气质量结果。”刘保献告诉记者。
改变:技术创新与突破是硬实力
北京冬奥会期间的“小时级”精准预报是近年来我国大气监测技术和网络不断完善的缩影。在刘保献的记忆里,还有一项工作让他印象深刻,那就是污染物来源解析。
2013年,全国多地出现重污染天气,所有人都想知道大气污染到底从哪来,做好PM2.5来源解析工作迫在眉睫。刘保献团队毫不犹豫接下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国际上的传统方法需要大量溶剂和长时间段的样品,提取方式复杂且采样量大。”刘保献表示,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带领团队开发了一套快速热解析方法,在确保时效性更强的同时避免了大量有机溶剂的使用,达到了绿色环保的效果。
2014年,北京首次发布PM2.5源解析研究结果,成为全国第一个发布PM2.5源解析报告的城市,迈出历史性一步。据此,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对象和优先顺序有了清晰的路线图。
随着大气污染治理要求不断提高,监测网络要从区级延伸到300多个街道、乡镇等管理末梢,以进一步匹配到相应污染源区域,提升监测的空间分辨率。
短时间建设密度如此高的新一代大气质量监测网络,严格保证数据质量成为一大挑战。刘保献再次带领团队披挂上阵。“当时,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正好处于同步发展阶段,我们想,为什么不利用物联网把所有的监测设备关联起来,便于管理和应用呢?”过去的心路历程,刘保献记忆犹新。
“于是,我们利用人工智能将传统算法延伸到各个站点,建立云质控体系,提升数据质量。得到海量数据后,再结合大数据技术精准描述空气质量状况和污染高值,使监测更加精准高效。”刘保献说。
数据质量有了保证之后,第二个难题接踵而至:设备传感器的调试。
为了测试监测设备在极端天气条件,如下雨、打雷、大风天的性能是否稳定,普通人避之不及的极端天气,成了团队常常经历的实验场景。
一天凌晨突降暴雨,天气恶劣,但在刘保献团队眼里,这是一次研究高湿度天气下质控模型的好时机。他们不约而同回到实验室,在暴雨中调试设备,梳理和总结数据,最终解决了特殊环境下设备的质控问题。“为蓝天拼一拼,值得!”刘保献说。
跨过一道道难关后,一个集综合集成传感器、大数据、云质控、物联网、人工智能和认知计算等多种新兴技术为一身的监测系统诞生了,它可以实现对时间和区域进行精准测算,使监测网络有了更加敏锐的“耳目”和更加智能的“大脑”。这套系统不仅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希望:继续用监测数据守护“北京蓝”
2014年以来,北京已先后发布了3轮PM2.5来源解析结果。经过全市共同努力,本地排放中各类源绝对量实现“瘦身”。
“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如今,北京的蓝天与2013年相比多了4个月。”刘保献说。
时光荏苒,如今在北京市民眼里,晒蓝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晒星轨的人正越来越多。“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故宫、午门、国贸……一道道星轨让城市的夜空平添了许多壮美与绮丽,一张张对大气透明度要求极高的照片也是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真实写照。“北京蓝”成了市民最有获得感的事情之一。
在谈成绩的同时,刘保献也不忘感谢家人。“家人的支持永远是生态环保人最坚实的后盾,也是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刘保献动情地说,“女儿小时候总会问,爸爸为什么总是加班?现在她长大了,懂得了蓝天白云都是爸爸的工作成果,非常为我感到自豪。”
能作为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代表之一参加党的二十大,现场聆听报告、感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刘保献难掩激动:“我将积极履职,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积极参与到讨论环节中,讲述北京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果和北京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背后的故事。”
在采访的尾声,记者问:“如今北京的成绩有目共睹,现在你们身上的担子是不是可以轻松一些,压力也小一些?”
刘保献直言:“虽然当前空气质量取得了显著改善,但客观上看,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仍然存在。面对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更高要求,对美丽中国的更大期盼,我们会更加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朝着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以及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的目标坚定前行,继续用监测数据守护‘北京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