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花卉 >  正文

花卉产业疫情之下的美丽经济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2-05-27 10:13:56

字号

花卉产业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我国花卉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现代花卉产业格局。多年来,花卉产品生产技术、供应能力、消费层次、市场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国际贸易合作水平等不断提升。


截至2021年,我国花卉零售市场规模达2205亿元,比2020年增长17.5%。花卉国际贸易也有新突破。2021年我国花卉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7亿美元大关,较2020年增长12.66%。其中出口额4.65亿美元,比2020年增长20.24%。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国、重要的花卉消费国和花卉进出口贸易国。


2021年,我国花卉业虽然受到疫情的一定影响,但仍然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中国花卉协会秘书长张引潮表示,我国花卉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花卉消费渠道日益扩展、交易方式快捷多样,花卉网上消费日趋成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呈现出新的活力。


image.png
△国家植物园郁金香花海 符超摄


标准体系建设为花卉产业保驾护航


进入4月,随着不同品种的月季花竞相绽放,河南南阳市政府就开始了“南阳月季香飘五洲”2022中国·南阳首届世界月季博览会的繁忙筹备。月季是南阳的市花,也是南阳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支柱产业之一。


南阳月季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标准体系的打造。因为对于花卉企业而言,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拥有了竞争的主动权、市场的话语权。


河南南阳月季基地从2001年开始制定企业月季标准化生产体系,实现了月季种苗以及盆栽月季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基地总经理赵磊表示,制定标准的起因是当时国内月季种苗的销售一般是按生长期进行划分,如一年生苗、两年生苗。而在实际的对外贸易中,国外客户提出的标准远不止这些。


此后,南阳月季基地制定了《新品种培育标准》,花卉科技人员采用异花授粉、有性杂交、辐射诱变等技术措施,先后培育出“粉扇”“卧龙”“夏令营”“红枫”“东方之子”等60余个月季新品种。


目前,南阳月季基地种植面积5000余亩,有精优月季品种1200余种,基地应用标准化体系进行生产,年产树状月季、大花月季、藤本月季、地被月季、丰花月季、微型月季及玫瑰切花等各类月季种苗5000万株以上,各类盆栽、盆景月季500万盆。基地自2002年以来,先后开辟日本、德国、荷兰、韩国等国际花卉市场,已累计出口国际A级标准苗3000余万株。


image.png
△花卉让生活更美丽


健全、完善的标准体系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标准就没有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在花卉标准建设工作的推动下,云南花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值逐年增长,“云花”名气不断提升。


在昆明斗南花卉市场,每分钟有2万枝鲜切花销往全国各地,每年有超过60亿枝鲜切花销往世界各地。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鲜花的高品质和客户的高满意度,而标准化正是质量控制的关键。


早在2000年,斗南花卉市场就成为中国第一个引进国际花卉标准关键指标与理念的花卉市场。此后,以此为标准对鲜切花产品等级进行严格的分等分级。2018年,斗南花卉电子交易中心也开始对拍卖量最大的鲜切花实行标准化运作,包括鲜切花采收、加工和包装等方面,细分为采收时机、采收时间、采收要求、质量控制等指标。


花卉业现代化离不开花卉标准化,花卉标准化是花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花卉产业存在结构不合理、面积增长过快、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高、企业和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花卉产业必须加快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推动花卉业现代化发展。”中国花卉协会相关负责人说,总体来看,我国花卉行业在标准制定和执行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值得肯定的是,中国花卉标准正日渐丰富完善,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花卉业高质量发展。


疫情之下的花卉市场


4月7日,2022全国花卉产销形势分析会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回顾总结2021年我国花卉业发展情况,研讨分析产销形势,指导我国花卉业高质量发展。会议认为,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各级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疫情防控和社会民生方面,绿化项目明显减少。受疫情防控影响,国内外航空旅游和交通运输不畅,花木产品结构性调整加剧,人们对花卉消费的需求可能明显减弱。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局势下,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威胁。国务院2020年出台《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严格规范永久基本农田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张引潮告诉记者,去年浙江省率先把部分花卉苗木用地退还为基本农田和耕地。今后几年,全国范围内将会进一步清理花卉苗木占用基本农田和耕地的问题。可以预见,花卉苗木结构性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将被淘汰出局,一些小规模生产企业和经营能力相对较弱的公司将面临新的生存压力。


在严峻的挑战面前,花卉产业唯有加快转型升级。张引潮认为,花卉行业应求新求变,加强航天育种,促进种业创新,转变营销方式,积极推进花卉产业现代化发展,特别是要通过互联网利用5G技术、人工智能、数字花卉,强化云展示,拓展科技创新高地和花卉消费领域,让更多更好的花卉产品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乡村产业振兴、城市绿化美化建设。现代花卉产业体系建设必须加快推进,通过运用系统思维和科学方法,努力化解花卉产业链供应链结构性矛盾,畅通花卉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促进花卉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有效衔接和高效运转。


有专业机构对欧美花卉消费分析后发现: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花卉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花卉消费开始进入饱和期,人均年消费60美元左右。2017年我国人均GDP为8800美元,2020年超过10000美元,到2031年有望达到20000美元,预计届时我国花卉年市场消费需求可达5000亿元。


“中国花卉消费市场增长的最大动力是家庭园艺时代的到来。”中国花卉协会市场流通分会副会长张力说。


张力认为,以荷兰为代表的欧洲花卉产业经历了漫长的渐进式发展。随着消费市场不断成熟和技术不断进步,到上世纪90年代,其产业才进入成熟期,生产实现了现代化,消费进入了大众化。我国花卉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通过从国外引进、学习、借鉴,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生产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用40年时间走完了荷兰100年的成长之路。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花卉流通进入互联网时代,我国花卉消费端也开始了跨越式发展。


从全行业看,2021年花卉零售市场规模达2205亿元,比上年大幅增长17.5%。高速增长成为2021年我国花卉零售最显著的特征。


“在困境面前,一方面,实体花店积极开展自救;另一方面,网上直播带货迅速兴起,这是2021年我国花卉零售高速增长最直接的原因。”中国花卉协会零售业分会副秘书长何思波说。


2021年,花农直播带货蓬勃兴起。以前在生产基地埋头劳作的花农,如今拿起手机在网上直接向消费者推销商品。生产商进入零售领域,这种独特的零售角色吸引大量新的消费者,极大地刺激了花卉销售。


不仅是花农,实体花店也纷纷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2021年以来,不少实体花店积极创新产品,推出水果花束、零食花束、卡通花束,成为全新的流行个性花束。相当一部分实体花店把买卖做到了外卖平台上。


何思波告诉记者,2021年我国花卉零售市场一个显著特征是:实体花店在外卖平台的收入成了主流业务收入。


几年前很难想象,现在的实体花店跟餐饮店一样,选择在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上开店,花卉在外卖平台上的销售收入已经大幅超越实体店收入。


跳舞兰花店外卖平台的数据显示,2021年来自外卖平台的订单已经占到花店销售总量的70%。花店与外卖平台的关系更加紧密。2021年母亲节、七夕节,外卖平台订单量均是上年同期的3倍。


“鲜花电商赛道目前处于高速增长期。2021年业务规模实现同比成倍增长,动销商户数、单日订单等指标在节日连续突破历史峰值。礼品花仍是外卖业务核心品类,在时间上呈现大促爆发、小促不小的共振态势。玫瑰、康乃馨、向日葵仍是节日期间消费者的首选,混搭、零食花束、郁金香、碎冰蓝玫瑰销售量在过去一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传统的送礼场景和女性悦己风潮的兴起,使消费者男女比例已非常接近。同时,消费者的购买场景在不断拓宽,生活花与礼品花的用户群开始呈现交叉趋势。”饿了么鲜花绿植负责人星芹说。


来自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园林绿化持续高质量发展。全年新增造林绿化16万亩、城市绿地6000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6%、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6平方米,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image.png

△生活的高质量离不开花卉产业


近年来,为高标准完成建党100周年、国庆、冬奥会、“9·30”烈士纪念日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的景观环境服务保障任务,充分展示大国首都形象,北京市加大景观建设力度,全市新发展果树1.14万亩,新增国家级种质资源库2处,建设国家级标准化花卉示范区2个、花坛花卉种苗示范区40个,推广科技创新成果300余项。一系列的建设很好地促进了花卉园林产业的发展。


张引潮表示,受全球疫情持续影响,不确定性因素增加。2022年,我们需要准确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局势,增强忧患意识,直面问题,积极应对花卉转型升级中的各种挑战。坚定信心,锚定花卉业高质量发展,以建设美丽中国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点和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做强花卉种植业,发展花卉加工业,提升花卉服务业,积极引导花文化发展,努力构建我国现代花卉业发展新格局。(《绿色中国》2022.4B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