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猫是中国13 种猫科动物中唯一的中国特有种。2007 年,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拍下全世界首张野外荒漠猫照片后,11 年里再未见到过有关荒漠猫的报道。2018 年9 月,本文作者在野生动物调查中意外发现了荒漠猫的踪迹,并经4 个月监测调查,首次记录下它们的育幼过程和有趣习性。
2018年9月中旬,我在位于三江源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域嘉塘草原发现一个荒漠猫野外繁殖家庭,这是全球的第一次。基于后来4个多月通过红外相机、样线调查以及社区访谈获取的信息,我了解了更多荒漠猫的习性。
体形是家猫两倍大的荒漠猫在《中国兽类野外手册》中被描述为“最不为人知的一种猫科动物”。它们皮毛呈黯淡的黄褐色,耳尖长有棕色长毛,甚为机警,目前发现仅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摄影/巫嘉伟(西南山地)
科学发现115年后,获取第一张野外照片
1892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看着两张从中国四川西部收购的毛皮,著名法国动物分类学家米尔内·爱德华兹(Milne Edwards)写道:“……体型大约与家猫相同,同时身体上并没有点状或条状的斑纹……尾部在末端有3-4个黑色的环,其间由白色的条纹所分隔……”但是,麻褐色的毛皮使他认为这是一种生活在荒漠生境中的小型猫科动物,于是,荒漠猫(Felis bieti),The Pale Dessert Cat,这一猫科中最神秘的成员,就这样得名于“谬误”。
可惜的是,米尔内·爱德华兹并未见到荒漠猫生活的样貌,不然,他一定会在描述中加上这样一句:“它有着野生猫科动物中唯一最动人心魄的淡蓝色虹膜。”随后,除去20世纪80年代末一篇对其野外废弃洞穴的描述,就几乎再也没有见到有关其野外生态的研究发表。
时间来到2007年,在荒漠猫科学发现的115年后,北京大学吕植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尹玉峰来到四川西部,在这个物种被科学发现的地方,对它的现状进行调查。在查看布设在山间的红外相机时,一个瘦小的身影在干枯的岩石前走过—这是荒漠猫的第一张野外照片,而它的获取似乎是一个时间节点。自此之后,在整个青藏高原东缘,从祁连山脉到横断山脉,荒漠猫不断被世人目击与记录。但是,除了出现在科学家和自然爱好者眼中的惊鸿一瞥外,它真实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仍然没人能给出答案。
全球首次野外繁殖记录
2018年9月的一个傍晚,荒漠猫出现在三江源嘉塘草原一个寻常草坡上如火焰般的身影,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窥探这个神秘物种真实生活的窗口。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位于三江源嘉塘草原的野外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包含有一只大猫和两只小猫的繁殖家庭,而这,也是这个物种在全世界的首次野外繁殖记录。
在随后的4个多月里,我们通过样线调查、红外相机监测以及社区访谈等方式,对这一区域内荒漠猫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最终,累计收获了这一家庭7555张照片和2996段视频。同时,通过在巢周边适栖生境布设的红外相机,我们还获得另外29张照片和16段录像。通过红外相机获取到的影像资料,我们掌握了无数从未有人知晓的信息—基于它们,我们对几个月以来这一繁殖家庭的变迁进行了梳理。
简而言之,第一个洞穴发现于2018年9月16日,一只大猫和两只小猫在这个洞穴中停留到10月17日,其间因为未知的原因离开过两次(或许是带领小猫巡视领域?又或是去寻找下一个洞穴?)。离开这个洞穴的那天,也是我们最后一次记录到猫妈妈给两只小猫喂奶。随后,这一家庭搬离了第一个洞穴,而经过一周的野外调查,我们在670米外的一个坐落在宽阔山谷中的秋季牧场里发现了他们。但是,在这个洞穴发现仅仅4天后(2018年10月23日-26日),荒漠猫便随即因为大群牦牛的进驻而消失不见了。之后,经过将近两个月的寻找。终于,在12月13日,我们的社区监测员在山的另外一边发现了它们。不过又是在仅仅11天之后,2018年的平安夜,两只小猫离开片洞穴外出独立,开始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它们自己的故事。
褐色皮毛,绝佳的伪装
荒漠猫的皮毛并没有雪豹或豹猫般显著的花纹,麻褐色的皮毛似乎真的是为了藏身在沙漠里单调的环境中。但是,倘若你真的去过青藏高原,便会发现,荒漠猫这样的皮毛在未经啃食的高原草甸中将是绝佳的伪装。正因如此,荒漠猫的英文名称也在后来变更为Chinese Mountain Cat,字面意为“中国山猫”。
通过红外相机的持续监测,我们得以见证和了解到野外状态下荒漠猫幼崽完整的成长过程。不过,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关是小猫的性别。
2018年9月19日,当小猫约4个月大小时,它们的体色相对较浅,而身体上的花纹也更加清晰,尾巴上黑环的数量也较成体更多,有5-6只。2018年10月,这时的小猫相比之前颜色明显变深,且耳尖的簇毛也变得更加清晰。2018年12月,当我们再次发现这个家庭时,小猫的体型和体色几乎已经同大猫并无差别,身体上的花纹也变得如成年般若隐若现,尾部也同大猫一样,只留有3-4个清晰的黑环。在夜间,我们有时甚至难以区分究竟是猫妈妈还是小猫。
此时,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黑色环纹和尾端似乎在个体间都是有所不同的。而且,对于成长中的小猫而言,至少从我们发现它们起(约4月龄),尾端的花纹就已不再变化。基于此,截至到2019年,我们在嘉塘草原确定了至少存在5只荒漠猫个体。
我们注意到,对于荒漠猫而言,性别间的差异似乎要大于其他小型猫科动物。桑德森(Sanderson)等学者指出,雄性荒漠猫的体重甚至可以达到雌性的两倍,而从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影像来看,相比于雌性,雄性的尾部更加蓬松,面部更加宽阔,而且耳端的簇毛也要更加明显。
除巢址之外,我们还在另外33个地点有过目击,其中1次位于四川境内。考虑到景观的相似性,应当有更多的个体居住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暨横断山脉北部这一地理的连续体当中。
一只雌性荒漠猫正为幼崽哺乳。给小猫喂奶时,荒漠猫并没有像同域分布的猫科动物一样采取躺下喂奶的方式,而是采用了谨慎的蹲坐姿势。供图/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蹲坐给小猫哺乳
在整个繁殖期的监测中,我们并不意外地记录到许多次猫妈妈给小猫喂奶、带鼠兔回来等有趣的影像。
首先,在给小猫喂奶时,荒漠猫并没有像同域分布的猫科动物一样,比如雪豹或兔狲,采取躺下喂奶的方式。反而,荒漠猫妈妈采取了一种谨慎的蹲坐的姿势来给小猫哺乳。我们猜想,这样的姿势或许最有利于它在发现天敌的瞬间成功脱逃。
当然,随着小猫的成长,猫妈妈的奶水已经不足以满足小猫的需求。因此,在小猫还没有断奶时,便可以经常观察到大猫带着捕捉到的高原鼠兔来喂给小猫。
大猫带着食物回来时,倘若小猫藏在洞中,猫妈妈便会发出类似于家猫踩奶的“咕咕”声来呼唤小猫。在听到妈妈呼唤的声音后,两只小猫便会瞬间从洞中出来,开始玩食物。等完成了每日训练,小猫便将猎物叼进洞中。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荒漠猫在外面进食,食物的处理全部都是在洞中完成。而且,在荒漠猫从第一个洞搬走后,我们曾在洞中发现过两个完整的鼠兔的胃部,从贲门和幽门处完整地咬下,可见荒漠猫进食时有多挑剔。而且,我们也多次观察到,猫妈妈也会经常性地去取食一些草,可能是为了帮助消化。当妈妈不在时,小猫也会自己尝试学习捕猎,当然,重点是“尝试”和“学习”。
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是,作为一种野生的小型猫科动物,荒漠猫排便时会刻意走到距离洞穴100-150米左右的地点,“方便”之后还会专门将粪便掩埋,非常谨慎。
一只捕猎成功的荒漠猫准备到安静不受打扰的地方享用猎物(上)。旱獭(左)和高原兔(右)。供图/猫盟CFCA
杀死旱獭抢占它的洞穴
除去上面提到的在2018年发现的3个洞穴之外,通过对一户社区居民的访谈,我们还记录到另外两个2017年的荒漠猫洞穴,而这两个洞穴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插曲。
2017年7月,几乎就在这位牧民的院子里,一只带有4只小猫的荒漠猫母猫杀死了一只旱獭并抢占了它的洞穴。因为笃信藏传佛教,这户人家并不喜欢荒漠猫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捕杀鼠兔,但是因为小猫太小了,所以直到小猫大约11月龄时牧民才将这个荒漠猫家庭赶出自己的院子。不过,它们并没有远走,仅仅搬到了距离第一个洞穴大约百米的另一个地点。之后,我们对2017年的两个洞穴和2018年的3个洞穴进行测量,发现2017年洞穴的洞口被杂草或石头所覆盖,而2018年的3个洞穴则完全暴露在外。但相同的是,每个洞穴只有一个入口,直径从29厘米-41厘米不等,平均直径为34.6厘米。
桑德森等学者在文中曾写道:荒漠猫喜欢使用在“草原或灌木覆盖的山脉”的南坡上由“旱獭或狗獾挖掘但废弃的洞穴”,而这一点,也在我们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慵懒地趴在洞口晒太阳
在万余段影像资料中,我们观察到了无数不曾了解的荒漠猫的行为。总体而言,在小猫已经足够大可以自己活动时,家庭都会选择在晴朗的午后从洞中出来,慵懒地趴在洞口晒太阳。当然,这样好的天气,让小猫安安静静地趴在地上晒太阳可是绝对办不到。荒漠猫幼崽好奇的天性让它们抓紧每时每刻来玩,探索周围的环境。
在看过几百小时小猫玩耍的视频后,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信息。不知是性别所致还是个体差异,两只小猫的性格真的迥然不同。小公猫好奇心重,胆子大,看到什么都想上去挠一下。相比之下,小母猫则要更为谨慎和安静。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在头顶盘旋的大,小母猫在第一时间缩回了洞中,而小公猫则似乎不以为然,甚至想要把大从天上拦下来。
玩耍对于小猫而言并不仅仅只是纯粹的娱乐,更重要的是,这是它们学习和了解世界,建立起同其赖以生存的家园之间联系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但是,当两只小猫醉心于探索陌生的世界时,妈妈则要担负起警戒的重任,风平浪静的世界实际上危机四伏,比如:在两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幼崽面前,猫妈妈的神经不敢放松一刻。也正是猫妈妈的高度警戒,确保了小猫自在探索和种群的持续繁衍。
在中国两种特有食肉动物中,荒漠猫受到的关注要远远小于另外一种—大熊猫。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荒漠猫被列为易危物种(VU),原因为其“可能”较小的种群数量,“极可能的”栖息地破碎化,以及“潜在”的下降趋势,所有的“可能”都来自于信息的缺失,而这也正是这一物种面临的现状。对于荒漠猫而言,野外调查、科学研究以及保护行动的不足像是横亘在保护学家面前的难题,直接影响着它们生存状况的维系和改善。
因此,当我们感叹裸岩之上雪豹的神秘莫测,或笑谑乱石之中兔狲的呆萌可爱时,请不要忘记,在中国西部的旷野中,还闪烁着如天空般湛蓝的瞳孔和如火焰般摇曳的身躯。
(韩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