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东部坐落着魅力的七峰山生态旅游景区,景区内人文积淀深厚,山水风光秀美。楚长城容颜沧桑,是南阳楚文化的重要印证;玉女湖波光潋滟,“淡妆浓抹总相宜”;红石崖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绝壁栈道盘旋曲折,“高路入云端”;神仙洞光怪陆离,讲述着一段神奇传说。七峰山生态旅游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量约6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约9000万元,是省内外的热点景区。
方城是一个农业大县,现在人口130多万人,目前已经脱贫摘帽,七峰山生态旅游区始终以创建一番事业,带富一方百姓,为贫困群众创造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为已任。积极响应省、市、县号召,迅速融入精准扶贫事业。摸底子、定班子、找路子动员景区全体员工,积极投身扶贫攻坚工作。
金融带贫。七峰生态旅游区强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积极组织实施,成立了由董事长王国义任组长、副总经理李贵明任副组长的领导班子,积极与县扶贫办、相关乡镇对接,走村入户调查摸排贫困农民的实际情况。因村施策、一户一议、责任到人、分包到户。持续推进旅游+金融+扶贫模式,促进精准扶贫的健康发展。先后通过金融扶贫带动杨集、拐河、四里店、清河、券桥、二郎庙、古庄店、独树等八个乡镇1797户,贫困农民4275人实现脱贫,每户年均收益在6000元以上,总金额达到1024万元。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30个,实现了年人均增收2万元的目标。
就业带动。针对贫困农民的基本情况精准培训,对有劳动意愿有能力的贫困人口在提升技能上下协夫。政府主导,企业组织,开展贫困人口精准培训,实现“培训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稳定一家”的总体目标。通过设置岗位、安置就业等举措,贫困群众收入节节攀升,新的希望在他们的心头冉冉升起。目前,在七峰山生态旅游区就业的当地农民达到130人,有35%的贫困农民,拓宽了贫困人口的增收渠道,他们年均收入都在18000元以上,带动了51个贫困家庭脱贫,实现了旅游扶贫目标。
发展三产。围绕景区的“吃、住、购”帮助贫困户群众自主创业,实现脱贫致富。七峰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贫困户结对子、拉亲戚,通过设置岗位、安置就业、扶持发展农家乐及旅游产品加工经营等举措,既扶智、又扶志。目前,共有近50户农民巧借景区优势,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创业、兴业,每户实现年均收益10万元左右。昔日沉寂的贫困山村,焕发出盎然生机。
大力扶持发展农家宾馆。鼓励周边农民包装农家庭院建筑,或以土地、房屋等资源入股合作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参与旅游接待服务,探索出“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合作社+贫困户”的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形成了景区与农家互促共荣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通过典型带动、部门支持,加大农家宾馆区域农户产业转移、转型和宣传、协调推进力度,目前,七峰山生态旅游区所在的磨沟村已发展农家宾馆示范户12户,增强了贫困户造血功能,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老百姓成为最大的收益者,景区与周边贫困村形成了和谐共生关系。通过发展农家宾馆,改善村容村貌,打造美丽旅游村镇建设,群众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收入水平越来越高,景区依托典型的旅游扶贫实效显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景吸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至。
“百企帮百村”。根据企业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将企业资源精准有效地配置到分包的杨集镇杨集村和刘沟村,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公司中层分包联系贫困户,对家庭确有困难的五保户、贫困学生给予重点照顾,定期到贫困户家中慰问,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4万元,为18户五保户、困难学生购买生活用品,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展示扶贫济困社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