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姜敏
白鹤濒临灭绝,而在辽宁省法库县獾子洞湿地,高峰时能见到2000多只白鹤种群。记者前往这个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白鹤之乡”采访,探寻其中的奥秘。
情结
白鹤是一个长距离迁徙的大型鸟类,略小于丹顶鹤,身长约130厘米,脸部为红色裸皮,嘴呈橘黄色,脚呈红色,站立时全身羽毛呈白色,属于世界极危物种。200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鸟类红皮书濒危等级。
数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沈阳理工大学教授周海翔开车路过獾子洞,无意中发现这里有白鹤出没。此后,他与这个白色大鸟结下了不解之缘。
除担任大学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外,周海翔作为鸟类研究专家、“野生鸟类拍摄第一人”,兼任辽宁省环保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等。
几年来,白鹤是周海翔心中最大的牵挂。每次到湿地,他都会守在粘网旁,等待村民来收网,通常是先行劝阻,劝阻不成,就只能硬性拆网。
有一次,为了抢救大雁,周海翔直接把粘网挑破了。对于给鸟类下药的人,他则拍摄下证据,交给公安人员处理,或者寻求新闻媒体帮助。
为了保护鸟类动物,周海翔还带领志愿者在獾子洞附近村庄,挨家挨户发年历,杨家堡村村民李洪军当初加入护鸟志愿者队伍,第一项任务就是发年历。记者发现,这些年历上,印有周海翔在这里拍摄的世界极危物种和珍稀禽类照片,以及盗猎举报电话和候鸟救助电话。“这些年历在当地百姓家一贴就是一年。”周海翔说。
经过数年普及宣传,附近村民护鸟觉悟大大提高。如今,在獾子洞大面积下网下药的盗猎行为已消失。太平山村民杨万亮说,民间启动的白鹤保护项目,是周老师发动志愿者实现的,难能可贵。
多年观测白鹤的周海翔说:“白鹤是对栖息地要求最挑剔的鹤类,在獾子洞栖息的这群白鹤在鄱阳湖越冬,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繁殖,属于东部种群。由于环境的破坏,中部的印度种群在2002年就消失了,西部种群2005年在伊朗仅发现4只白鹤,所以这个物种的全球保护任务基本上就落在了中国。”
奉献
据了解,白鹤在迁徙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大,需要很多停歇驿站补充营养;白鹤对浅水湿地以及一些特有植被的依恋性很强。獾子洞湿地恰好处于白鹤的迁徙通道上,加上浅水水面宽阔,非常有利于白鹤觅食,近年来每个迁徙季在此停留的白鹤都在2000只以上。
每到这一季节,鸟类保护志愿者最主要的任务是救治意外受伤以及误食毒物的白鹤。一位村民为了救鸟,扔下自家羊群……鸟儿得救了,可他回来时发现自家羊群7只中毒。
2011年4月,一只白鹤在距离湿地7公里多的盐荒地食物中毒,失落至秀水河子村村民刘秀家院子里。鸟类保护志愿者刘秀,先是给它喂水、喂食,见它没有外伤,便判定它是中毒了,给它打了解毒针剂,连续照顾7天,直到痊愈为止。
去年11月中旬,大群白鹤远走高飞。可是,当地农民李洪军用望远镜观察发现,湿地还剩下1只。寒风中,他每日早晚去观测白鹤状况,持续监测一个月,后来,发现这只白鹤在野外体力不支,便迅速把白鹤带回家全力抢救,悉心喂养。
李洪军对白鹤的抢救工作做出积极贡献,可他从未要求任何回报。今年3月,这位普通农民突发疾病去世,30多位鹤类专家、媒体记者为他送行。
近年来,周海翔和志愿者共同保护、救治国家级珍稀鸟类近百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极危物种白鹤数十只。
和谐
周海翔说:“鸡蛋都在一个篮子里并非好事:挎着这个篮子假如摔倒了,鸡蛋就全破碎了,所以对白鹤来说,獾子洞湿地的意义尤其重大。”
为此,2012年法库县举办了白鹤节,今年举办了第二届,并申报国家湿地公园,政府把民间保护的接力棒接过去了。由此增强了环保志愿者群体的目标感和自信心。
法库县委书记冯守权告诉记者,法库县为更好保护这一候鸟迁徙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从限制捕鱼到水利、林业各部门通力合作;去年9月,獾子洞湿地被批准为沈阳市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279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047公顷。
据了解,该湿地公园基本保持了较为原始的湿地景观,拥有沼泽、滩涂、河渠、森林等多样化的栖息地环境,天然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
法库县县长陈桂标说,经调查,湿地公园内鸟类资源丰富,有12目27科70属144种。区内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27种,其中包括白鹤、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东方白鹤、黑颧、大鸨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此外,还有2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
法库县政府还制定了《獾子洞白鹤保护区方案》,投入资金调低湿地水位,在湿地周边大量栽植适宜的柳树,附近公路两边栽植路边树;治理河道、关停污染企业;收回湿地周边荒地、耕地千余亩,大量保存湿地面积;为鸟类保存丰厚的食物供给,为鸟类提供更为洁净适宜的栖息地。(新华社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