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海翔在观察野生动物
对于沈阳理工大学的学生们来说,每学期最兴奋的事儿不是期末考试结束可以放假回家,也不是热闹非凡的新年联欢会,而是周海翔老师每次进行完生态考察后给学生们做的报告会。几天前,当记者在沈阳桃仙机场见到沈阳理工大学生态环境研究室主任周海翔教授时,他正准备带着一只受伤的小白鹤一起飞往江西的鄱阳湖越冬。
提起周海翔的名字,无论是在沈阳理工大学,还是在辽沈地区,甚至整个中国环保领域,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一位专家型环保志愿者,热爱摄影、热爱自然,他热衷于用镜头记录自然的美好、记录自然遭到破坏的惨烈。周海翔不仅自己志愿承担保护自然生态的责任,还带领众多志愿者完成多个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项目。今年因积极推进位于法库县獾子洞湿地白鹤保护项目,又使法库县成功申报“中国白鹤之乡”。
“我喜欢拍摄野生动物,并希望通过我的呼吁让更多的人来保护它们、帮助它们。”周海翔说,人与野生动物的距离就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2009年7月13日,周海翔在沈阳理工大学组织筹建了中国第二家猛禽救助中心——沈阳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猛禽救助中心。救助中心每年总支出的85%由志愿者自筹,初建时周海翔一次就从家里拿出1万元钱。救助中心吸引了理工大学众多师生积极参与生态环保,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大学生成为中心的志愿者。
在保护野生动物、反盗猎的过程中,周海翔好几次都是在盗猎者的枪林弹雨中“虎口脱险”。在野外支帐篷、住10元钱一晚的民房对他来说更是家常便饭。往返各个保护区的油费、路费从来都是他自己出。周海翔的摄影水平在业界口碑极好,但凡用于环保项目的图片他从来都是免费提供,甚至多次自费印发年历、制作光盘用于宣传环保。
今年4月21日,周海翔教授接到康平卧龙湖自然保护区一位老乡的电话,说保护区附近有一只白鹤被盗猎者放置的鸟夹夹伤右脚趾,与鹤群走散。为了尽早为它治伤,周海翔和志愿者采取“疲劳法”,在野地里经过6次反复追逐,直至小鹤飞不动了被捉到。“如果等到小鹤肌肉消耗完飞不动再抓就救不活了。”经检查发现,白鹤受伤至少已有一周,两个脚趾的骨头已被夹断,伤口处明显发生了腐烂。回到沈阳后,周海翔找医生为它做了截趾手术,还对它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野化训练,并为其起名为“白鹤三号”。
小白鹤伤势好转后,周海翔和志愿者决定将它送往鄱阳湖,放归鹤群。11月18日,这只白鹤开始了它的回家路。周海翔特意为白鹤制作了木笼,让它能顺利度过旅程。19日凌晨2点左右,白鹤被运送到江西省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白鹤一路表现非常棒,19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居然没有累倒。”周海翔说,他最高兴的事情是有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和他一起参与动物保护,“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每年的绝大多数时间,周海翔都是在国内各个保护区奔走。“你这样天天到处跑不觉得累吗?”面对记者的问题,他的目光变得深邃而遥远:“保护野生动物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使命,今生注定无法停下来了……”本报记者王若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