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龙在宇见习记者 杨金霞
实习生 姜亚雄
不少南充人都认为,爱护“母亲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保护嘉陵江沿岸的湿地资源,拿出一些钱,付出一些人力、物力都不足挂齿。可是,是否想过,“母亲河”或许并不只是需要我们不计成本的付出!她,又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湿地,能带给我们什么?
在四川,一东一西有两大湿地群。西部是位于川西北阿坝地区的若尔盖大草原,东部就是绵延上千公里的嘉陵江流域湿地。2009年夏天,一群来自外地高校的湿地使者来到南充,走进嘉陵江,他们的举动,也引起了南充人对于本地湿地资源的关注与思考。可早在2007年,联合国湿地保护组织便将“国际重要湿地”的桂冠挂在了若尔盖草原的头上。一个是等着外地人来发现自己家里的湿地资源,另一个是主动走出去,最后引来国际目光的关注。这其中,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咀嚼的地方?
蓬安县林业局局长刘海曾多次赴若尔盖考察,他告诉记者,那里的地理条件、物种丰富程度等确实有比嘉陵江流域湿地更出色的地方。但是,最后能够跻身“国际重要湿地”,也离不开当地对于湿地资源的大力宣传以及统筹规划。更令刘海羡慕不已的,是若尔盖如今获得的中央及省级项目资金。“成为‘国际重要湿地’后,每年中央与省里下拨的专项环保资金都是几千万,跟咱们一年几十万的规模根本是两码事!”
南充一位经济专家就曾对此评论道,如今利用拉动内需的机会,各地都在推出项目对接中央政策,南充除了继续重视一些工业项目与基础设施项目,是否也可以利用嘉陵江湿地资源在环保项目上做文章?如果嘉陵江流域湿地能成为第二个若尔盖,无疑会为南充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构溪河,南充湿地公园的未来
对于南充所拥有的丰富湿地资源以及国家下大决心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趋势,南充人已经有所意识。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有阆中市构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嘉陵区太和鹭鸟自然保护区,两个保护区均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按照全市湿地公园规划(2009-2030年),南充拟建顺庆区上中坝、南部县八尔滩水库、嘉陵区西河等10处湿地公园。待我市湿地生态系统建成后,年接待旅游人数约1000万人次,并可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年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达到100亿元。
市林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嘉陵江南充段沿江典型湿地景观十分突出。以鹭鸟、野鸭、翠鸟、鸳鸯等水禽水鸟和以芭茅、竹林、杨柳为主的植被湿地景观达2000处。尤以鹭鸟、芭茅景观更为突出,沿江两岸共分布近10种30万只鹭鸟,春夏季节十分壮观。芭茅林沿江分布,不仅为水禽水鸟提供了良好的隐蔽场所,更成为嘉陵江两岸独特的风景线。
阆中构溪河,作为全市最早建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这里如今不仅有大自然的绿水青山,更成为当地村民的金山银山。从龙泉镇到千佛镇的行船途中,尘世的喧嚣悄然隐去,周围只有静静的青山、绿水、白鹭,高高的芦苇在风中摇摆……船工吕洲告诉记者,这几年政府在构溪河流域栽了许多树,保护措施也加强了,因此这里的景色比过去还好。前来旅游的人一多,村民们发财的门道也宽了,许多人办起农家乐,当起土导游,河两岸几十公里的乡道已全部铺成柏油路。
从阆中构溪河,我们似乎窥见了南充湿地公园的未来。
缺少“开发”的“保护”,能持续多久?
嘉陵美景使人沉醉,然而与一位普通村民的对话,却又堵着记者的心。“老乡,你们的生活污水、垃圾啊什么的都这么处理啊?”“有的垃圾直接烧,有的扔到河边,只要不堆在自家门口就可以了。”嘉陵江养育的人们都很善良,湿地知识在一个乡镇真的很遥远。看着江面漂浮而过的垃圾,我们可以愤慨,但看着一个个质朴、贫穷的乡亲,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
这也正是南充在湿地保护上面临的两难选择!没有“保护”的“开发”,固然不可取,但缺少“开发”的“保护”,又能持续多久?老百姓的经济收入迟迟不能提高,那么迫于生计的滥砍滥伐与为了生活便利而将垃圾、污水随意乱丢乱排的现象就必然会屡禁不止。
记者在阆中市千佛镇采访时了解到,2005年构溪河上游的网箱养鱼使水质迅速恶化,结果下游的1000多户居民联合行动,设法赶走养鱼户。他们中有开农家乐的,有河上开船的,甚至有镇上开公交车的,一起向养鱼户递交抗议信,向政府表达保护河流的决心。网箱养鱼令整条河的旅游产业受到打击,“当时坐我车的人都少了。”该镇一位司机说。
这件事情足以说明,老百姓的环保意识并不是空谈出来的。通过有效的开发,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如此一来,大家珍惜湿地的意识自然高涨。从保护湿地的角度来开发利用湿地,或许能成为一个标本兼治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