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湿地 >  正文

盘锦湿地与湿地保护概况

来源:湿地中国 时间:2009-08-29 00:00:00

字号
盘锦湿地与湿地保护概况 一,盘锦湿地概况与价值 1,自然概况 1.1 盘锦湿地生态系统构成 盘锦湿地位于我市辽河三角洲最南部的大辽河、双台子河和大凌河入海口处,行政区划跨盘山、大洼两县,总面积16万公顷,属滨海湿地复合生态系统,分为芦苇沼泽、滩涂、浅海海域和河流、水库及水稻田六种湿地生态类型。 1.2 地貌 地貌类型为辽河下游冲积平原,区内地势低洼平坦,海拔高度为1.3—4.0m,坡降为1/20,000到1/25,000,河道明显,多苇塘泡沼和潮间带滩涂,包括小面积的冲洪积平原。 1.3 气温 盘锦湿地处于中纬度地带,属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4℃,年平均降水量623.2mm,年蒸发量1669.6mm,是年降水量的2.7倍;平均干燥度为1.1,属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受渤海影响,主导风向是西南风。 1.4 土壤 区内成土物质主要来源于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 土壤以沼泽土和盐土,潮滩土为主;由于长年积水的影响,土壤透气性差,养分分解慢、含盐量高,并直接影响到植物根系对土壤养分的代换吸收,造成土壤养分大量积累;潮滩盐土、滨海盐土、草甸盐土、沼泽盐土构成本区土壤结构。 1.5 水文 区内集水来源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地表水包括流经本区入海的双台子河、大辽河、饶阳河、大凌河等河流水系和降水的地表径流。 双台子河和大凌河为形成和维持本区湿地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其中双台子河流域面积219000平方公里,全长1390km,年平均年径流量44.7亿m3(铁岭站),最大年径流量/最小年径流量为5.6,在盘锦有九条河流流入其中,右岸有绕阳河、小道子、三道沟、鸳鸯沟等5条,左岸有干鱼沟、接官厅等。大凌河流域面积为23549km2,河长397km,年径流量20.2亿m3(锦州站),最大年径流量/最小年径流量为6.5。 盘锦湿地海岸潮汐规律为不规则半日潮,大潮潮差大于4m,小潮潮差大于3m,潮间带分布有大面积滩涂,并由无数潮沟沟通海陆间水文联系,流域面积为274 km2。 1.6 植被 盘锦湿地植物区系属华北植物区,受区域湿地生态环境影响,分布的种类比较单一,主要由盐沼和耐盐植物组成,据调查,分布有维管束植物126种,多为草本种类,其中,芦苇为优势种类。 1.7 野生动物 甲壳类49种,隶属5目22科,主要种类有天津厚蟹、中华绒螯蟹和对虾。 软体动物4纲12目26科63种,主要种类有文蛤、四角蛤蜊、蓝蛤、毛蚶等,其中蓝蛤生物量达370g/m2,滩涂软体动物为涉禽停歇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鱼类124种隶属19目57科,其中淡水种类8种、海洋种类41种,洄游种类16种。 两栖爬行类12种,主要有中华大蟾蜍、红点锦蛇和综黑锦蛇。 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其中浮游植物5门103种,淡水种类20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双台子河引水生物量为1933.5万个/l,湿重15.86mg/l;海域种类3种,以硅藻门占绝对优势,双台子河外海域生物量最高达到1.372×108个细胞/ m3。浮游动物51种,淡水种类10种,生物量平均位为39mg/l;海洋种类41种,以双台子河外区域最密集,平均湿重超过500mg/l。 昆虫299种,隶属11目79科,水生昆虫是水禽的主要食物。 鸟类263种,隶属17目47科,区系组成以古北界种类为主,表现为古北区特点,主要由东部型和北方型鸟类组成,构成本地鸟类区系的主体。其中水禽116种,主要种类有丹顶鹤、白鹤、黑嘴鸥、黑尾塍鹬等,在众多鸟类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9种,二级保护鸟类28种;有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保护的鸟类146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规定保护的鸟类48种。 兽类以鼠类为主,其它种类较少,共18种,隶属7目11科,如普通刺猬、黄鼬和海豹等,其中,双台子河入海处是太平洋斑海豹在我国的唯一繁殖场所。 2,盘锦湿地生态功能与价值 2.1 泻洪和净化污水的功能 盘锦湿地与辽东湾海域相接,多条河流于此流入渤海,大面积芦苇沼泽具有极强的蓄水及调泄洪水能力,开阔的泛洪地带直接与盘锦市区移洪区相连,可以迅速削减洪峰,并因此而减少了造价昂贵的水利工程建设投入。湿地内大面积芦苇植被的发达根系,具有极强的吸收、转化功能,对流入辽东湾的污水起到了降低有害物质含量、降解有害物的作用,保障了渔业资源的生存环境。 2.2 调节区域气候环境功能 盘锦是一个少林地区,其区域大气循环主要依赖于这块湿地,湿地内丰富的水资源,茂盛的芦苇植被,在维持大气碳氮平衡,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报道,1m2沼泽湿地一年内可以吸收13.75kg的CO2,释放10kg的O2,产生15kg的生物量;降低风速作用,如在芦苇沼泽区域风速为0.11m/s,而在同一时刻的相邻裸地,风速却高达2.97m/s;减少蒸发量作用,如芦苇沼泽湿地蒸发量为0.29mm/t,而裸地蒸发量为1.05mm/t,芦苇在生长阶段每平方公里可蒸腾水分600m3,对改善区域内空气湿度起着积极作用。总的来讲,盘锦地区能够拥有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湿度和晴朗无沙的天气,与大面积芦苇沼泽湿地是分不开的。 2.3 科研价值 盘锦湿地岸滩的淤进演变过程就是辽河三角洲乃至下辽河平原形成过程的缩影,这一岸滩类型在全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区内地势低洼平坦,由于淡水和咸水相互侵淹、混合,使该区植被具有喜湿耐盐植物多,植物种类少, 草本多, 木本少, 优势种群密度大、生物量高的特点, 在区内分布的120余种维管束植物中,有优势种30余种, 主要有芦苇、翅碱蓬、灰绿碱蓬、香蒲等, 在滩涂生长的翅碱蓬单一群落, 生长季节一片赤红, 成为广阔的“红地毯”, 是我国沿海少有的自然景观;在海岸线以上陆缘带生长有灰绿碱蓬、柽柳为主的盐生植被, 并有翅碱蓬混生红绿相间, 甚为可观;陆上沼泽环境是芦苇居绝对优势的耐盐植物群落, 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这种由低到高红绿分明的带状植物分布规律是我国沿海少见的, 具有极高地观赏价值和重要科研价值。同时该区又是我国海域的“北极”,受地理位置与气候影响, 冬季冰情最为典型, 冰期长达130天左右,固定冰宽可超过16km, 最大冰厚60cm, 流冰范围50-60km, 河口湾海域几乎全部被海冰所覆盖, 因此, 是从事海冰研究的重要基地。 2.4 保护物种功能 盘锦湿地丰富的植物资源、特有的植被类型与生态环境养育着丰富的动物资源与特有的动物群落, 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尤其是多种珍稀鸟类理想栖息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在全区分布的415种脊椎动物中,仅鸟类就有263种, 是野生丹顶鹤繁殖分布的最南限, 也是世界上黑嘴鸥种群最大面积的繁殖地, 每年迁徙经过该区的丹顶鹤800余只, 繁殖的黑嘴鸥4000余只;而广阔的退海滩涂, 也为西伯利亚-东南亚迁飞的涉禽提供了重要的停歇和取食场所, 在湿地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居于重要地位。 2.5 高能量的生物生产力 区内大面积的芦苇湿地,分布有丰富的纤维植物、饲料植物和药用植物,尤其是芦苇资源,每年可生产芦苇50万吨,是造纸的主要原料,每吨芦苇生产的纸浆相当于2m3木材的纸浆产量,年产50万吨芦苇就相当于100万 m3的木材,用材林需20年成材,而芦苇每年可收割一次,可见其生产能力之高,因此,对于湿地保护,不仅可维护极高的生物生产力,又能节约木材,保护森林。其次,湿地沼泽内盛产鱼类,最高年产量达1000万吨,为人民提供了高质量的副食品,也为大量鸟类提供了丰富食物。 2.6 巨大的经济价值 根据一些学者所做的湿地价值评估方法,对盘锦湿地的各类系统构成进行货币化评价,包括湿地产品的直接使用价值、服务功能价值、间接使用价值、目前非使用价值四类经济价值测算,盘锦湿地货币价值总金额为100亿元人民币,尽管这个测算结果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但对于盘锦湿地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可以有一定的了解。#p#分页标题#e# 二,盘锦湿地保护与管理概况 鉴于盘锦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加强其保护,并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盘锦市政府于1985年划建了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范围包括了盘锦湿地保存较好的12.8万公顷湿地面积,保护区于1988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4月,加入“东亚及懊大利西亚涉禽迁徙航道保护区网络”,成为国际的重要涉禽保护区之一;2002年,加入“东北亚鹤类网络”,2004年12月,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名录》,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 保护区建立近二十年来,在湿地保护、管理和科研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有效保护了湿地资源,为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赵圈河、东郭、滩海三个管理站和管理处办公楼、建筑黑嘴鸥繁育人工岛四处(总面积2300亩)、圈护土地5700亩,建成鸟类救护中心2000平方米、水禽园、芦园、观海台等景区、修建管理站的公路30公里,配备了交通工具和巡护设备,以及通讯等配套设施,提高了保护区的管护能力。 二是宣传教育,几年来,发表各类宣传稿件1000余篇、图片200余幅,对扩大自然保护区影响和加深人们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了解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是法制建设,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制定了《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把保护区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四是科研合作与交流,几年来,完成了“盘锦湿地鸟类区系调查及综合利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渤海三角洲湿地资源动态景观结构与区域持续发展”中的“辽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辽河三角洲湿地温室气体甲烷排放”、“黑嘴鸥和红嘴鸥遗传基因比较”、“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遥感监测研究”,“人工授精繁殖丹顶鹤技术”、“黑嘴鸥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的研究”和“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雁鸭类资源评估与保护管理”等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合作,先后与自然基金会和日本进行了黑嘴鸥的生态研究和环志工作,完成了《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的编制与印刷工作,自1996年始,截止到2005年,共环志黑嘴鸥2000余只;与澳大利亚进行了涉禽调查研究,共记录到北迁涉禽15万余只。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锻炼了保护区科研队伍,也积累了基础资料,为保护区今后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