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湿地 >  正文

东营:搭起黄三角开发大框架

来源:黄河人家 时间:2010-04-23 00:00:00

字号
 

  行走在东营广袤的大地上,数不清的提油机折射出石油化工和石油装备制造业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导产业。从一片荒凉贫瘠的盐碱地变成一座新兴的石油城市,东营仅仅走过了27个春秋。而在开发建设“黄三角”的宏图中,这个年轻的城市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东营港与广利港之间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上,临港产业区 、生态旅游区 、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正在崛起。

  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形象地把它们称为“四区一城”:依托东营港建设临港产业区,突出发展化工、电力能源、现代物流业;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旅游区,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基地;依托百万亩滩涂建设生态渔业畜牧区;依托东营市经济开发区建设高端产业区;在主城区,利用19条河流与沟渠,构建“九横十纵”的城市水网水系,改善城市生态,提升城市品位,建设“黄河水城”。

  临港经济 百亿大项目先后落户

  在黄河三角洲区域内,东营和滨州各具资源优势,东营的特点是:黄河从这里入海、岸边遍布着绿色的湿地、地下蕴藏着黑色的石油。 同时,东营还有着中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然而,东营和滨州的经济却一直饱受资源的困扰。

  在地理坐标上,九曲黄河、奔腾万里,从东营入海。然而,由于黄河水量不足,几乎没有内河运力。而黄河淤积的泥沙也使得东营同滨州一样难以建设大型港口。

  然而,东营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随着东营港7020米引桥、散杂货码头扩建项目投入运营,东营“有海无港,有港无航”的历史宣告结束,独特的区位优势吸引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

  进入东营,上荣乌高速、转东港高速,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直接到达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虽然东营港离东营主城区有86公里之遥,但由于高速处处连接,所以给人感觉非常顺畅。东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崔相国告诉我们,这条高速路早在1995年就建成通车,当时东营港建设还没有开始。

  这条耗资4亿元的高速路,东营完全是靠市级财政完成的。之所以早在1995年就建成了一条当时并没有实际价值意义的高速路,其实还是源于东营市当时的建港决心。“要建大港,港口与外面的联系必须建立起来,周边没有铁路怎么连线,所以先把高速公路建起来。”崔相国说:“港口问题是东营建市以来就摆上日程的,作为一个沿海城市,400多公里的海岸线,没有港口,怎么发展大的工业,沿海城市的优势如何发挥出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在建港的问题上认识较为一致,不断地论证建港的方式。”

  就这样,从环保式建港论证到引桥式建设,东营硬是在泥质海滩上向大海延伸了10公里,2009年4月,东营港一期扩建的7020米引桥和2个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已接卸货轮84艘,货物吞吐量达到36万吨,主要运输粮食、原盐、陶土、石油焦等,彻底结束了东营“有海无港、有港无航”的历史。而与中海油合作的2个50000吨级、2个5000吨级液体化工码头也已经开工建设。

  依托海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规模初具,该区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配套投资15亿元,形成了五横七纵的道路交通体系,以中海油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集群正在形成,百亿大项目先后落户,一个崭新的海港城市已见雏形。

  生态旅游 东营游主打“黄河牌”

  湿地 、黄河入海口、水鸟聚集区……在246平方公里的生态旅游区里,河海交汇的壮美、生态湿地的原貌、野生鸟类的珍奇都在向游客散发着独特的吸引力。在东营市黄三角建设规划中,旅游成为另外一个发展重点。东营市规划出246平方公里的面积,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突出“黄河入海、河海交汇 、新生湿地 、野生鸟类”原生态特色,打造出一个黄河口生态旅游区。

  黄河在东营流经138公里,东营是其下游的最后一个城市,这也让东营拥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河入海口。从1990年保护区成立开始,东营就开始对15.3万公顷的黄河口湿地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2004年修建了全长799米的木栈道,现在东营市正在湿地下游河海交界处修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码头、汽车营地、休闲木屋、湿地游乐园等。东营市将聘请高端专业策划公司并引进国外大型旅游企业,力图将黄河水城河海风景旅游区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东营市旅游局陈新军告诉记者:“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我市旅游资源特色,重点规划建设国家支持的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河海风情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区三个5A级旅游景区,初步构建起三区联动、南北中一体贯通的旅游大格局。着力打造能够集中体现和展示我市湿地生态、石油文明、黄河水城和悠久历史文化等特点的旅游景区格局。”

  现代渔业 从水里捞出金元宝

  生态高效农业也是东营市发展蓝色经济的一个重点,为此东营市规划了一个面积达428平方公里的生态高效农业区,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只是其中之一。此外,东营市还将建设一个高效畜牧区,依托大型龙头企业,发展牛、羊、猪养殖加工与物流,建成山东省重要的大型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

  海参,是东营市自然海域里从来没有长过的东西,但现在东营人却正忙着打响一个属于自己的海参品牌。整个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共30万亩,分两部分,一部分是10万亩淡水养殖区,以黄河口大闸蟹为主,现在已经成为山东十大渔业品牌之一;另一部分是20万亩的海水养殖区,养殖海参、虾、蟹等高附加值海产品。

  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建设自2008年进入实质推进阶段以来,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成。截至2009年底,现代渔业示范区4.1万亩起步区完成投资3.19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57亿元,养殖区开发建设2.2万亩高标准海参养殖池塘,完成投资1.4亿元,休闲渔业精品区完成投资2250万元。今年,他们将加快推进示范区二期工程建设,推进实施5000亩大闸蟹标准化养殖示范项目,全面启动综合配套服务区建设。

  高端产业 瞄准六大产业集群

  在东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1年前,企业家杨占岭到东营注册公司。在办理填表手续时,一位工作人员望着眼前的杨占岭,请他说出自己的性别。杨占岭一听就急了,心想在这样的地方不会创业成功,于是他扭头便走。后来,东营市的一位高层官员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了杨占岭,并向其道歉,这才坚定了杨占岭在东营创业的决心。

  11年后,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氧气底吹熔炼多金属捕集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有色冶金领域空白。正是依靠这项技术,方圆公司今年已实现铜精矿产阳极铜10万吨、阴极铜20万吨、黄金5吨、白银100吨,销售额突破150亿元,成为行业内民企第一。

  当年如果没有那位领导的挽留,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这样重视高新技术研发的企业就可能与东营擦肩而过。如今的东营不会再让这一幕重演,相反东营市正在按照“产业链——产业集群——创新集群”的思路加快高端产业的集聚。

  在东营经济开发区,方圆铜业、天圆铜业两家公司隔着马路相望。两家公司产品互为上下游,为打造东营金属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奠定了基础。现在,东营经济开发区已完成配套区面积50平方公里,进区加工制造业项目累计529个,今年3月21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复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营经济开发区以大项目为支撑,集中打造了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石油装备、新材料、有色金属及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以吉奥、东方曼等整车制造项目为龙头,引进汽车发动机、模具、车架、座椅、内饰等配套项目;推进现有企业的整合提升,建设石油装备制造研发服务平台;以天圆铜业、方圆铜业为龙头,积极向下游延伸,打造黄三角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加工园区。该区目标到2011年,经济总量过千亿元,建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功能区和增长极。

  一套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问题对开发建设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长期性的。目前制约开发建设的瓶颈大多属于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构建一套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对东营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

  在组织领导 上,东营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实体机构的推进办公室。“四区一城”、“三路两港一场”和“三网” 绿化工程实行市级领导责任制,并由专门工作机构负责推进。

  在投资运作上,东营市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由政府注资组建了市城市资产经营公司、东营经济开发区和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东营市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黄河口渔业有限责任公司,搭建起融资和运营平台,吸收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增强了发展活力。

  在项目引进上,东营市突出抓好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加强与跨国公司、国家大型企业的合作,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增强辐射拉动力。

  搭起“科技与金融”两大平台

  “真正能够实现国家战略,实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第一位的还是人才。没有人才的支撑,这个战略、这个目标很难实现。”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多次感言。

  据了解,中国石油大学已陆续将主校区搬迁到青岛,这似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营面临着周边经济发展迅速地区和城市的“虹吸”作用,区位优势说不定会成为劣势。而相信未来黄三角区域间资金、项目、人才等竞争会更激烈,东营的对策在哪里?

  其实,东营市的领导早就意识到区域之间的竞争压力,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也是迫使东营加快黄三角开发的主要动力。石油大学外迁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酝酿,东营市政府一直积极提供优惠政策加以挽留,毕竟这家大学聚集了东营本地最雄厚的科研力量,培养了很多人才,但同时他们也不能对之过于依赖。东营制定了“一校一院一园一基金”的应对策略,包括整合本地高教资源,争取建设一所全日制本科大学,筹备成立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充分利用已具规模的石油大学科技园,设立人才发展基金。

  2009年9月25日,东营市政府与IBM共同签署了“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该中心在助推东营成为“石油之城、数字之城和生态之城”的同时,还将探索一条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进而推动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

  据悉,东营市连续三次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2008年中国城市创新报告》显示,东营市位居全国地级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第20位。

  在打造科技支撑平台的同时,东营市着力以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和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快金融产品开发与建设,积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努力增强对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和服务功能。

  2009年12月,恒丰银行正式进驻东营,成为进入黄三角地区的首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据悉,包括招商、兴业、浦发等在内的多家银行也将陆续在东营开设分支机构。

  “经济发展,金融先行,打造支撑高效生态经济区迅速崛起、持续发展的金融平台是推动发展的当务之急。”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曾说。因此,他们一方面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来东营开设分支机构,一方面建立了国资运营公司等5大投融资平台,通过设立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组建黄河三角洲发展银行、推进企业上市和债券发行等举措,搭建起东营发展的金融支撑。

  在黄河三角洲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东营正以自信、开放、创新的姿态迅速崛起,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不远的将来,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记者感言

  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促进东营与滨州联手阔步向前

  说起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影响,珠三角无疑是一个典型的样板。而且泛珠江三角洲正在形成并逐渐发挥着作用,这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在黄三角开发建设规划图上,仅有东营和滨州的全部同时被列入,这两个有着地缘、人缘、亲缘的兄弟城市,理所当然地担纲起主战场的重任。而这对“血肉相连”的兄弟在黄三角开发的国家战略下,更应树立区域一体化理念,加快黄河三角洲地区共同市场的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努力打造区域发展的整体优势和竞争力。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东营、滨州都是地处环渤海经济圈,都是黄河三角洲的重要城市,承担的功能都是内联山东半岛城市群,外接东北和中原经济区,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对接天津滨海新区。

  其次,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滨州经济已经形成了纺织、化工、机械、食品四大主导产业,配套发展商贸、金融、饮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而东营也是要形成石油精细化工、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皮革、纺织、机电、建材等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发展商贸、文化娱乐、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第三,从文化根脉上看,东营和滨州都是同属于黄河三角洲文化,况且东营在198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东营设市之前,东营的大部分地区都是隶属于当时的惠民地区。

  因此,东营和滨州要学习借鉴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的对接转移,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也就是人和,将国内外的人才聚集起来,共同为这两个城市的发展出谋划策,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河三角洲。 来源:滨州日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