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湿地 >  正文

用镜头记录生命的姿态

来源:湿地中国 时间:2009-08-29 00:00:00

字号

唐锡阳

  痴情生态摄影的赵俊

  去年8月应邀给保护区培训班讲课,我来到了向海自然保护区。摄影家赵俊赠我一本以向海鸟类为题材的摄影画册。这本画册立刻吸引了我,从内容到形式,从编排技术到摄影水平,都是国内少见的精品。当时因为急着要去长白山,就和赵俊约定了,我还要再来一次。

  今年同一个季节,我在访问了乌苏里江畔的赫哲乡以及附近的湿地保护区以后,又来到了向海。赵俊亲自开车,陪同我们在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沙丘、草原、树丛、沼泽、湖泊绕了一圈。因为刚下了一场大雨,路很不好走,越野车陷在泥坑里,发动四个轮子溅得满车都是泥浆也爬不上来,只好通过手机联系,开来一辆消防车才把车拽上来。我知道,只有人不容易进去的地方,才有可能看到更多的鸟,这天再加上有赵俊这位难得的向导,所以我们看到了丹顶鹤、天鹅、隼、白琵鹭、黑翅长脚鹬、白鹭、池鹭、海鸥、鹌鹑、金腰燕,当然也包括喜鹊、乌鸦和麻雀。可惜还不到现在鸟类迁飞的季节,不能看到更多的大型鸟类和壮观的集群场面。但作为一个常年寓居城市的老人,一下能看到这么多的鸟,当然感到兴奋,何况它们所栖息的环境,蒙古黄榆、蒲草苇荡、沼泽湖泡、草原沙丘,都是各种独特的湿地景观,天地是如此辽阔,色彩是如此丰富,生命是如此多姿,真是太美了!

  向海保护区位于科尔沁草原东部的吉林省通榆县境内,面积约10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丹顶鹤等珍稀水禽和蒙古黄榆等稀有植物群落。1981年建立自然保护区,198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1993年纳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区内有野生植物595种、鸟类293种、兽类37种、鱼类29种。向海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它那特殊的生态条件,自然就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当春去秋来的季节,成千上万、南来北往的鸟类聚集到这里,成为最美好和最美丽的自然景观。赵俊是通榆县人,今年48岁,头发已经花白。他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学的是农业机械,当过技术员、副乡长、乡党委书记,1997年调来向海自然保护区。最初对他来说,向海完全是个陌生的世界。也许他是农村长大的,从小就对自然有着天然的依恋与喜爱,他好像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和故乡,非常喜爱这个地方。

  无论是生态专业,还是摄影专业,赵俊都不是科班出身。他真正拿起照相机,是从向海开始,最初的目的只是记录鸟的种类,保存资料。时间长了,向海和鸟类的美使他迷恋。日常的工作确实很忙,好在摄影的最佳时刻是在日出和日落两个时间,他可以“连轴转”。向海日照最长的季节,早晨不到四点天就亮了,晚上快八点才收黑,这时候不仅光线柔和,色彩丰富,情景变幻多,而且是鸟类最活跃的时刻,营巢、觅食、谈情、婚恋、产卵、孵化、饲雏,差不多都在这个时间。当然拍鸟不是你想拍就能拍到的,你必须熟悉它,知道它的栖息地点和生活规律。人到情深处,主意自会多,赵俊开始学会和各种鸟类相处。鸟最通灵性,当它惧怕你的时候,你手中的照相机比猎枪还可怕,会警觉地保持几十米、几百米的距离;当它熟悉了你,知道你并无恶意、而且非常友善的时候,就把距离缩短到很近很近,甚至有个别鸟还允许你抚摸它的脖颈。当然一般的开始接触还是依靠隐蔽,为了拍摄一张成功的照片,他把各式伪装的隐蔽棚架设在各种地方,有时在灌木丛中,有时在树上,有时在沼泽地里,有时悬浮在水面上。他必须起得比鸟更早,甚至在头天晚上就潜伏起来。成功的拍摄时间也许是百分之一秒或者六十分之一秒,但等待的时间可能是几个小时、几个晚上,甚至要跟踪一个繁殖季节。我问他:“苦不苦?”他痛快地回答:“不苦,是乐。”

  一次,我们谈到摄影离不开摄影器材,特别是拍摄灵巧而胆小的鸟类,更离不开长焦镜头和专业的辅助设备。赵俊告诉我,他2001年8月低价卖掉了家里的130头牛,再加上准备买房的一笔积蓄,共花了15万多元买了一套尼康的专业设备。这固然反映了赵俊对摄影的特别执著和全力以赴,但作为家庭成员的妻子李丽萍,对这样一个近乎倾家荡产的决策能处之泰然吗?从一件看来并不重要的事情上我找到了答案。赵俊的摄影成果终于编辑成画册准备在深圳印刷了,他抽不开身,就委托李丽萍携带全部照片送去。她决定坐火车去。赵俊觉得从长春到深圳是最北到最南,坐火车太累,要她坐飞机。李丽萍开玩笑说:“我可不坐飞机,我携带的全是你的宝贝照片,万一从飞机上掉下来,我牺牲了不要紧,你的照片可不能没呀!”

  天道酬勤,赵俊既热爱自然保护工作,又热爱摄影艺术。他把两者结合起来,闯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他用镜头记录了向海的十个春秋,在三千多个日出与晚霞中度过了心灵中最美好的时刻,他说:“向海的美,我毕其一生也拍不完。”在这个孜孜不倦的工作与艺术实践之中,他和鸟接近了,和自然接近了,和生态接近了。这不仅提高了他观察自然的能力,熟悉了向海的山山水水,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境界,学会用生态的观点看工作,看问题,看世界。就是在摄影上,他也觉得有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事情想做,把“293”拍齐是一个目标;全程跟踪拍摄丹顶鹤也是一个目标;他还想像电影《迁徙的鸟》那样,拍一部《迁徙的丹顶鹤》。我知道这些都非常难,难到甚至难以实现,但我祝愿他成功。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