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农村部近日向社会推介发布了第一批耐盐碱优异作物种质资源清单,涉及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等10种农作物,共计711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召开全国菌草技术推广现场会,与会专家充分认可了菌草在“以草代木”发展食用菌种植、扩大饲草饲料来源、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和产业化发展方面有广泛前景,在盐碱地治理和防沙治沙等生态治理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每年产出数以亿吨计的玉米秸秆。以往,大部分秸秆被视作废物,或丢弃,或焚烧。把“废物”转变成可利用资源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归纳总结了珊瑚礁生态系统聚集吸收外部营养、保持并循环利用内部营养、高效输出有机碳的生态功能,提出了“珊瑚礁生态泵”(Coral reef ecological pump)概念。研究提出,如同水支持沙漠中的绿洲一样,贫瘠热带海洋中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多途径补给和高效循环营养物质的功能以及可观的有机质输入与输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发布最新智慧农业技术。该技术由棉花智慧栽培创新团队自主研发,与传统植棉管理方式相比,可以降低棉花水肥管理用工成本80%以上,并实现棉花水肥精准化管理,提高棉花水肥利用率和产量。
生物质能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备选手段,而我国需要结合适度放松粮食贸易、提升作物单产、减少粮食浪费以及转向健康饮食等多种措施,构建符合国情的高效粮食系统,方能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二氧化碳负排放潜力,进而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和全球可持续发展。
“火花技术”征集范围涵盖农学、土肥、园艺、植保、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装备与工程、农产品质量与加工、资源环境等农业农村学科领域,以及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微生物组学、智慧农业、农用新材料等高新领域。
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大、造成损失最重的害虫,严重危害我国及世界水稻生产。培育抗虫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环境友好的防治害虫的手段,但植物抗虫的分子机理却一直不明。
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记者发现,这些小花菇在高科技的“加持”之下,成了促进村民增收的大产业。在浙江,不仅小花菇,酸甜可口的青田杨梅也有“科技的味道”。
北京时间6月6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周永锋课题组在葡萄群体遗传学与育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葡萄驯化过程中适应与不适应的基因渐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