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言寄语》No.5 | 零碳转型的战略意义——专访中国生态智库首席科学家潘家华
经济社会运行离不开能源供应,而碳排放也是在消费化石能源过程中伴生的。实现“零碳”能源系统,即建设光伏、风电为主题的能源消费和供给,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将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主动地加入到碳中和的潮流,积极切换“零碳”赛道,是我们的机遇和发展方向所在。
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独立科学家,
中国生态智库首席科学家,《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碳中和发展报告》顾问
为此,中国生态智库科研助理刘涛在本期栏目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独立科学家,中国生态智库首席科学家,《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碳中和发展报告》顾问潘家华研究员,听听他对“零碳”转型战略意义的独到见解。
刘涛:潘老师您好,近期您频繁的提到零碳转型,请问零碳转型的内涵是什么呢?
潘家华:
零碳是未来发展的机遇,也是人类未来能源的主要形式。当然目前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是通过低碳技术和零碳技术两个技术体系实现。低碳技术主要应用于传统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领域,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用清洁能源等技术手段降低碳排放,而零碳技术则主要通过使用太阳能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能源存储和转换等技术手段实现能源的碳中和,低碳技术相对而言技术难度较低。
从目前两套技术体系上来看,低碳技术单位减排成本逐步攀升,逐渐逼近能量转化的工业极限,通过化石燃料燃烧是永远无法达到真正的零碳排放。而光伏、风能等零碳技术是颠覆性的能源革命,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和技术进步,同化石能源的成本优势已经快速显现,零碳技术才能够真正实现碳中和长远目标的方向,我们必须坚决加快赛道切换。
刘涛:在零碳技术中,中国的产业优势在哪里?
潘家华:
中国的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电池技术的产业规模、技术实力和成本优势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2020年相较于2011年,光伏发电的成本下降了接近90%,在2021年我国的光伏发电成本就已经达到了0.1元/千瓦(时),风力发电的成本也下降了接近三分之二,这在历史上,没有哪样一项技术,能够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边,成本下降得这么快。
通过长期持续的产业政策和措施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优惠贷款等,这些政策促进了中国零碳产业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具备了包括硅材料、晶体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等多个环节的光伏完整产业链。在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都是全球顶尖的储能企业,这些产业我国都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这不仅对我们顺利转向零碳赛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国际零碳能源基础设施需求的快速提升,我们的零碳能源项目出口将大有可为。
刘涛:您曾经提到零碳能源的体系是去中心化的,为什么未来零碳能源能够实现去中心化,这对我们当前的能源格局有什么影响?
潘家华:
零碳能源的能源体系是去中心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广泛: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分布广泛,不像传统能源需要在有限的资源点开采和集中供应。因此,分散式的能源系统更符合可再生能源的特性,可以更好地利用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资源。
分散式能源系统可以减少单一点故障对整个系统的影响,提高了能源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去中心化也可以更好地适应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降低能源供应的风险。这种去中心化的能源体系让更多的小型、微型的能源生产单位进入到能源体系中来,降低了能源转移的负担。
从国家能源格局来讲,未来零碳能源将缓解中国区域的能源生产与消费不平衡的现象。从国际能源格局的长远影响来讲,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加速实现,我国化石能源尤其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的情况将会有根本改善。
刘涛:目前零碳技术在总体能源中占比不高,根据《超越净零碳》的测算,到2060年平均每年碳中和的资金需求是3~5万亿元。请问零碳技术的最终收益能否达到或超过传统能源?
潘家华:
随着2060年碳中和目标逐步逼近,零碳技术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必需。虽然在短期内,零碳技术的投资可能会面临一定的成本压力和风险,但从长期来看,零碳技术的投资和推广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零碳技术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未来将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收益。
零碳技术是一场能源革命,这将会催生一系列新产业链条的形成,成为全新的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零碳能源项目相对于传统能源项目的变动成本低的优势,从长期来看,社会整体能源成本降低对中国经济的收益将是巨大的。
除经济效益之外,零碳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空气和水质量,降低健康和环境的风险,增强社会福利和稳定性。零碳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国际能源产业竞争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这些都是金钱无法衡量的收益。
刘涛:您曾经提及过,促进零碳技术替代的同时需要化石能源有序退出,请问化石能源退出的进程中应当注意哪些因素?
潘家华:
我们的目标是2060年前碳中和,这是一个长期进程,没有必要操之过急,更不必要焦虑。随着中国加速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和地热能等在内的零碳能源随着成本优势将逐步的替代化石能源,此外电动汽车和能源储存技术将在未来进一步提升。
化石能源有序退出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退出计划,明确时间表和目标。计划需要充分考虑国家能源需求和能源安全,尽可能避免对经济和社会的不利影响。这是一个能源成本、技术投入和产业升级共同作用的进程。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以前提出过排放转移这一概念,将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到前工业化国家,以降低自身的环境和成本压力。
长期以来消耗的大量能源中国各类产品并不是中国人自己使用,其实际上是源自于发达国家向我国转移高耗能产业。随着零碳技术的实现,这个排放转移链条将会被打破,通过推动零碳技术带来的能源成本优势,能够有效避免产业向低能源成本地区转出导致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刘涛:您曾经多次提及未来国际贸易中可能出现的“碳关税”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请问如何看待其他国家通过“碳关税”来作为关税壁垒?
潘家华:
“碳关税”是《巴黎协定》提出的促进各国生产过程中减排的重要手段。未来将是促进各国减排的重要税务工具,但是过去一些情况说明,认定手段不清,标准不明可能会为“碳关税”异化提供了温床。究其根本仍然是各国对国际共识的尊重程度不足。
避免碳关税的异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基于科学和公正的原则设计碳关税机制,遵循国际上已经制定的减排目标,而不是基于保护主义或贸易壁垒的考虑。碳关税应该是一种为了实现减排目标的政策工具,而不是贸易保护的手段。
尊重国际共识,通过国际协商和合作来避免碳关税的异化。各国应该积极参与到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共同制定减排目标和碳关税的标准和原则,避免出现贸易摩擦和纠纷。
碳关税的征收应该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公开、透明和非歧视的方式征收。各国应该尽量避免单边征收碳关税,而是通过多边合作来推动碳关税的实施。
碳关税的征收应该与国际发展合作和技术转移相结合,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减排水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发达国家应该提供适当的补偿和财政支持,以减轻碳关税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
总之,需要坚持科学、公正、多边的原则,通过国际协商和合作来制定碳关税的标准和程序,避免碳关税成为贸易保护的手段。
刘涛:非常感谢您对零碳技术的深入解读,感谢您接受中国生态智库的专访。也非常期待您下一次来到群言寄语栏目,与大家交流探讨,为我们答疑解惑,谢谢您。
(编辑:刘涛 校对:孙铭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