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活力主要体现在碳配额和金融产品的交易量、交易频率以及换手率等指标上,反映了碳市场整体的交易活跃度和流动性。”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严刚表示,“这对合理发现碳价、保障碳价的有效性及权威性至关重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明确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在业内看来,这意味着碳市场进入2.0时代,将推动全国碳市场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
北京将开展《巴黎协定》第六条及国际行业减排机制研究,支持建设跨境交易平台。这是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气候处三级调研员李春梅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上介绍的内容。
9月10日,港交所刊发《碳信用:买方指引》,阐明碳信用运作机制,协助企业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首席可持续发展总监周冠英表示,港交所与香港国际碳市场委员会合作公布指引,为有兴趣进行碳信用交易的投资者提供实用资讯,包括如何选择碳信用产品以符合自身减碳目标等,加深市场对碳交易的认识。
“十五五”时期,中国碳市场将处于加速发展、完善阶段,其管理方式的转变、价格信号的有效传导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需要深入认识理解中国碳市场即将实施的改革。
近日,湖北林业碳普惠平台“鄂林碳惠”在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自愿参与碳中和的单位与个人,可通过该平台认购经审定备案的鄂林碳票,在助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现自身碳中和目标的同时,主动履行生态社会责任。
记者近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截至2025年8月22日,我国强制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8亿吨,成交额达474.1亿元。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成交额达2.1亿元。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时代浪潮下,全国碳市场建设迈出了关键且坚实的步伐,成为实现碳减排目标、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科学谋划全国碳市场未来十年发展蓝图,指引其朝着更具权威性、政策预期性和支撑保障性的方向稳健迈进。其中,“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平衡市场供需,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这一政策设计是健全碳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举措,为碳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并提供政策支撑。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作用是动员更广泛的行业企业自主自愿开展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是我国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将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机遇,也会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绿色低碳发展。”近日,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在接受专访时表示。
王乃祥指出,国际化是提升我国自愿碳市场效能、活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国际上对自愿碳市场的减排效果真实性、市场透明度和治理有效性等关键要素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对自愿碳市场的环境完整性、市场公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提到,通过碳市场机制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发挥碳市场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积极作用,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