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碳价回升,全国碳市场配额成交量持续活跃。
撰文 |森序
出品 | 零碳知识局
6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1588.5万吨,总成交额11.45亿元。挂牌协议交易月成交量418.9万吨,月成交额3.10亿元,6月30日交易收盘价为75.02元/吨。大宗协议交易月成交量1169.7万吨,月成交额8.35亿元。
在成交价方面,碳价逐渐回升。本月挂牌协议月均价为74.03元/吨,环比上涨5.4%;大宗协议月均价为71.39元/吨,环比上涨0.4%。本月收盘价75.02元/吨,同比上月上涨9.58%,较去年同期收盘价下跌17.3%。本月挂牌协议最高价为77.20元;最低为67.05元;大宗协议成交价最低为58.87元,最高为73.97元。
在成交量方面,全国碳市场配额成交量持续活跃。本月全国碳市场配额成交量同比上月增加53.2%,其中挂牌(CEA)总成交量1588.5万吨,较上月成交量相比增加18.3%,日均成交量20.9万吨,环比增加12.4%;大宗协议月内成交量1169.7万吨,较上月成交量相比增加71.2%,日均成交量58.5万吨,环比增加62.7%。月内,大宗协议成交占总成交量的74%。
碳市场进入“深水区”
6月,中国碳市场政策框架进一步细化。
生态环境部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明确将碳市场数据质量管理纳入标准化轨道。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扩大至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高耗能领域,首批重点排放单位信息公开已完成。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市场透明度,但也引发了企业对配额分配细则的关注。
截至目前,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已突破6.7亿吨,累计成交额超460.9亿元,市场流动性显著提升。
CCER价格指数也出现回调。2025年6月CCER市场成交总量为314558吨,成交总额2731.19万元,成交均价为86.807元/吨。环比5月,成交均价下降2.19%,成交量上升62.92%,成交额上升66.04%。
6月CCER中间价87.79元/吨,环比下降4.87%,自愿减排项目供给增加对碳配额市场形成一定冲击,造成碳价波动。
此外,中国绿色电力证书(GEC)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2025年生产的集中式项目绿证价格达6.85元/个,较2024年生产绿证上涨127%,生物质发电绿证价格涨幅更达119%。
碳证与绿证的替代效应逐渐显现,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企业倾向于通过购买绿证完成履约,间接减少对碳配额的需求。
同时,生态环境部明确将绿证纳入碳市场抵销机制,推动形成“碳证+绿证”的双轨制市场结构。这种设计既保障了碳市场的流动性,又避免了单一市场可能出现的价格扭曲。
未来展望
碳价波动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影响显著。
以钢铁行业为例,6月螺纹钢期货价格环比上涨4.2%,而同期碳价下跌13%,导致企业吨钢碳成本占比从5.8%降至5.1%。这种成本变化可能延缓部分企业的低碳转型步伐。
然而,长期来看,碳市场扩容已是大势所趋。
全国碳市场信息网数据显示,6月新增纳入企业14家,覆盖行业扩展至建材、钢铁、铝冶炼等领域。随着免费配额比例逐步缩减,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倒逼技术升级。
在政策方面,预计三季度将出台《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明确老旧风机改造等项目的配额豁免规则,稳定市场预期。
在金融方面,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已启动单向竞价交易测试,碳期货、期权等衍生品有望年内落地,提升市场价格发现功能。
短期价格波动反映了市场对政策细节的理性审视,而成交量放大则预示着长期信心的积累。随着政策框架的完善和金融工具的丰富,中国碳市场有望在2030年前形成价格合理、运行高效的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