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运行将满4年。从最初仅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到今年覆盖范围扩大到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4个行业,超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0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这个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为推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注入了源源动力。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正式印发修订后的《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已于2025年7月1日起施行,重点对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时限、核证减排量使用比例、碳排放配额管理及各有关部门监管职责等内容进行了修订,共设6章29条。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上线运行将满4年。该市场有“全球最大碳市场”之称,旨在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发电行业是首个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今年,该市场“扩围”,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对这些行业的企业来说,如何管好“碳账本”已是一门“必修课”。
2025年6月25日,全国低碳日上海主场活动上,上海碳普惠正式上线。经历近8个月的调试运行,碳普惠平台已有13万用户受邀参加了抢先体验。何为碳普惠?上海碳普惠平台如何运营?兑换商城由谁搭建?是否能够可持续?又能为市民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今日本版将为读者解密,了解其背后的逻辑。
傅莎透露,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25年至2060年间,中国所需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19.5万亿至36.2万亿美元。从行业分布看,电力部门因涵盖全部可再生能源建设投资,规模居首。终端部门则聚焦节能技术等增量投资,各领域均展现巨大潜力。
今年,全国碳市场迎来首次扩容,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中碳登累计开立注册登记账户由2200家增加至3700家。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中碳登大厦,吸引了80余家“双碳”企业入驻,汇聚400多家涉碳企业落户环沙湖双碳经济带,正形成“一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对全国碳市场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今年3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正式实施,继发电行业之后,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也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其他重点行业扩围也提上日程。近日,中环联合认证中心部长张杰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围绕碳市场扩容路径、CCER高质量发展、造纸等行业纳入碳市场的机遇挑战等话题展开了解读。
在全国低碳日活动现场,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碳市场的最新“成绩单”:截至6月24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6.64亿吨,累计成交额456亿元。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持续取得新进展。今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成立以来的首次扩围,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夏应显对记者表示,完成扩围后,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增加约30亿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实现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6月29日,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公布了2025年7月复旦碳价指数结果。此次公布了2025年7月全国碳排放配额(简称CEA)价格指数、2025年12月全国CEA价格指数、2025年7月全国CCER价格指数以及2025年7月中国绿色电力证书GEC价格指数。
北京市2013年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已构建起以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为基础、多项技术标准和指南配套支撑的碳交易政策法规体系。年度碳排放总量5000吨以上的重点排放单位纳入管理,涵盖电力、水泥制造、石油化工、热力供应、公共交通、其他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涉及重点碳排放单位约900家,碳排放总量约45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