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企业关注受补贴的海上风电项目能否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问题。从制度机理、国际通行规则、国内实践做法来看,海上风电项目享受补贴政策,不应影响其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不仅受补贴的海上风电项目可以参与,在光热发电、造林碳汇、低浓度煤矿瓦斯利用、高效隧道照明等领域,享受财政补贴的项目也都属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支持范围。
全球首个碳关税政策——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6年1月正式实施。有专家指出,CBAM在一定程度上正成为绿色贸易壁垒。CBAM的落地生效,对全球碳规则产生重大影响,很可能带来大格局重塑。在此背景下,我国碳市场如何积极应对和调整,不仅关系到国内碳减排目标的实现,还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距离CBAM的正式实施仅剩一年窗口期,加快我国碳市场建设并完善市场机制,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努力实现突围。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明确,纳税人发生碳排放权交易、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应按销售“无形资产—其他权益性无形资产—配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适用6%税率。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一规定有助于推动全国碳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规范发展,为我国碳市场的税收征管提供明确依据。
2025年恰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双碳”目标5周年,也是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的关键之年。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是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制定碳减排政策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碳减排任务、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依据。
“我国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承诺的‘双碳’目标已经确定不移,但实现系统平稳转型需要持续做出重大努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廖华表示。
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既要有效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又要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积极探索创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
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经成为欧盟的核心气候政策工具之一。从大国间气候博弈角度来看,随着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欧盟在全球碳排放治理中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该机制不仅将迫使与欧盟进行贸易的国家重新评估其碳排放政策,也可能推动更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采纳类似的碳关税机制,以维护其国际市场竞争力。未来的气候谈判和国际贸易关系中,碳边境调节机制将持续实施是重要关注点。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的概念,标志着党中央在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全面转型进程中,积极探索绿色化、零碳化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实现碳达峰的同时,为适时实现碳中和谋篇布局。
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交通运输部发布了两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方法学为其中之一。此方法学是我国交通运输业领域和能源需求领域首个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围绕一系列关键问题,记者采访了这一方法学的牵头编写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车运输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朱立伟。
工厂和园区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也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载体。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2025年重点任务之一,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工业和信息化部随后召开的会议进一步提出,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我国制造业体量大,工业门类齐全,建设零碳工厂和园区有利于从工厂、园区层面推进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对美丽中国建设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