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寒风渐劲,已透着几分凛冽。走进湟源县城关镇涌兴村泉润草莓采摘大棚,一股混合着泥土与果香的暖流扑面而来。绿意盎然的田垄上,鲜红饱满的草莓点缀其间,映照着村民忙碌而喜悦的身影。

湟源县城关镇涌兴村泉润草莓采摘大棚内新鲜的草莓。人民网 马可欣摄
“以前冬天就在家闲着,现在村里有了这草莓棚,我们在家门口也能上班了,一天能有一百元的收入,活儿也不累!”涌兴村的村民李忠兰一边麻利地整理着草莓苗,一边笑着说。
这份喜悦的背后,是涌兴村盘活集体资源、探索增收路径的用心谋划。涌兴村党支部书记马仁伟告诉来访者,村集体有闲置资金,但像以前那样仅靠房屋租赁获取收益,形式较为单一,无法真正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一个大胆的想法被提上日程——盘活村里闲置集体土地,发展规模化草莓种植。

马仁伟正细心采摘成熟的草莓。人民网 马可欣摄
“一开始,大家心里都打鼓。村里没技术、没经验,万一失败了,怎么跟乡亲们交代?”马仁伟坦言当时的压力。破局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位“靠谱的合伙人”。
这时,青海省西宁市泉润生态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进入了马仁伟的视野。“这个公司从2018年开始就在湟源种植草莓,技术成熟,经验丰富。”马仁伟说。双方一拍即合,决定采用“村集体出资+企业运营管理”的全新合作模式,今年就在涌兴村建立20个草莓采摘大棚。
涌兴村的草莓品质优良,藏着一套“独门秘籍”。这里是湟源县唯一采用“半地下式”结构的种植大棚,五米多高的土墙能有效抵御高原寒风,白天充分吸热,夜间缓慢释放,使得棚内昼夜温差高达十几度。
“可别小看这温差。”青海省西宁市泉润生态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石永花抓起一颗色泽鲜亮的草莓介绍道,“温差大,草莓的糖分积累就更充分,果型饱满,品相就会特别好。”正是这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得涌兴村的草莓在省内不仅吸引了西宁周边的游客前来采摘,更销售到了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

石永花捧着满满两盆刚采摘的草莓笑开了花。人民网 马可欣摄
“我们从陕西、浙江等地引进了五个优良草莓品种,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从种植、管理到销售的全链条标准化流程。”石永花说。
随着草莓陆续进入采摘季,涌兴村的每个草莓采摘大棚日产量已达150斤。预计到春节消费旺季,日产量将进一步攀升至800斤,本生产年度(今年7月至明年7月)的总产值有望突破200万元。
“收益的60%归村集体,其中30%用于来年的发展,剩下的给村民分红。光是村民直接收益,预计就能达到48万元。”马仁伟给来访者算了一笔账。这意味着涌兴村全村359户、1135名村民,每户的分红能比往年翻上一番。
更重要的是,草莓采摘大棚直接带动了村里20名像李忠兰这样的农村妇女就业,让她们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的愿望。

湟源县城关镇涌兴村草莓“抢鲜”上市。人民网 马可欣摄
“我们计划明年启动大棚升级改造工程,规划种植40亩草莓、15亩小番茄,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面对未来,马仁伟和他的合作伙伴信心更足了。线上,他们正筹建网络直播间,拓展电商销售渠道;线下,他们的草莓已进入西宁32家连锁超市。
一颗小小的草莓,成为村民增收的希望。这支由村集体、企业和村民共同谱写的“三重奏”,正在湟源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奏出越来越激昂的共富乐章。(马可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