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专题 >  正文

裸露矿山“穿绿衣” ——江西德兴铜矿以科技赋能生态修复

来源: 科技日报 时间:2025-11-26 16:53:26

字号

近日,全国第二批矿区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发布,江西上饶江铜集团德兴铜矿生态修复案例榜上有名。


德兴铜矿是国内最大的露天有色金属矿山。近年来,德兴铜矿以科技赋能生态修复,利用新兴技术和科学理念改善土壤环境,建设矿山公园,成效显著。数据显示,五年来,共有540多万平方米的德兴铜矿裸露矿山“穿上了绿衣裳”,复绿面积相当于700多个标准足球场。


构建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


冬日清晨,一辆辆通勤班车载着员工,沿着山路盘旋而上,向德兴铜矿矿区深处驶去。采矿场的调度员陈大渊正是其中一员。


陈大渊是德兴铜矿调度岗位的老员工,他的办公地点在德兴铜矿矿区的杨桃坞。“这些年,我们的工作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陈大渊说,不仅推窗见绿,调度室也升级为更加敞亮智能的生产指挥中心。


杨桃坞曾是废石场,草木零星可见。经过多年的复垦,杨桃坞如今拥有了大片松树、大叶女贞和红叶石楠等植被。


而与杨桃坞遥相呼应的是西源岭观景台。这里“矿在绿中、路在林中、花在丛中、人在画中”,近年来成为广受游客追捧的网红打卡地。


美丽的矿区环境,离不开德兴铜矿多年来的生态修复与技术创新。


20世纪80年代开始,德兴铜矿启动矿山生态复绿,针对排土场、尾矿库和高陡边坡等区域,不断创新生态修复技术。然而,最初,由于多年的矿区作业,区域内土壤板结、酸化严重,德兴铜矿栽下的苗木难以存活。


为此,德兴铜矿相关团队以构建一个“能够自我循环、自我疗愈的生态系统”为终极目标,力争“让绿色自己‘活’起来”。


德兴铜矿环保部副部长徐佳佳和他的团队踏遍矿山沟壑,于岩石缝隙寻觅那些与恶劣环境抗争的本土耐酸植物。“它们是重建家园的‘先锋军’!”徐佳佳介绍,团队经过多次筛选分析,最终选取88种植物,组成“乔—灌—草”立体方阵,作为“先头部队”。


在寻找耐酸植物时,团队发现,无处安放的“废弃底泥”,竟然富含碱性物质和保水因子,正是中和酸土的天赐“良药”。


于是,他们化身“土壤大厨”,将底泥、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巧妙调配,为板结、酸化的土壤开了一剂精准的“生态良方”,不仅发挥出底泥保水性好的优势,还实现了“以废治废”,将矿产资源“吃干榨尽”。


与此同时,江铜环境公司生态环境学博士杨涛涛和团队通过技术研发,在不改变废弃矿区地形与土壤结构的前提下,通过调控微生物群与控制产酸的微生物类群,改良酸化土壤,培育了自维持、不退化、相匹配的多样性植被,提高了矿山生态修复效果。


土壤“重获新生”,生态系统也随之建立。绿色在德兴铜矿的废石场“活”了起来。


利用“黑科技”减少重金属污染


在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德兴铜矿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现场,一项“黑科技”为2#尾矿库按下生态修复“快进键”。


从无人机视角俯瞰德兴铜矿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现场,15万平方米的库区软基滩面上,防渗膜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真空预压管网系统如同精密毛细血管有序分布。


据了解,德兴铜矿在国内首次大规模应用了直排式真空预压技术。“这项技术就像给大地做‘透析治疗’,通过建立负压环境加速土体排水固结。”德兴铜矿精尾厂生产运营室主任陈古月说。这项技术,为传统尾矿库治理开辟了绿色高效新路径。


在经过“透析治疗”后,土壤得到改良,一些如紫穗槐、刺槐、狗牙根等具有固氮保水功能的植物便可在山体边坡扎根,形成多层生态防护体系。


德兴铜矿2#尾矿库始建于1984年,经过40余年的工程作业,面临库内含水率高、库体承载力不足等治理难题。


德兴铜矿相关团队创新采用三维建模技术优化排水板布设密度,通过改良密封膜搭接工艺,成功攻克复杂地形下真空度保持等技术难题,有效减少了尾矿带来的重金属污染,防止地质灾害,促进生态系统恢复。


除了在尾矿库治理中使用“黑科技”,德兴铜矿还建立了环境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矿区内环保数据的实时采集、预警分析,初步形成了“监测‘一张网’+运行‘一套数’+管控‘一平台’”的智能管控体系。


“‘两山’理念提出后,德兴铜矿始终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数字矿山’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到目前为止,德兴铜矿投入近5亿元,实现了矿区生态质的变化。”德兴铜矿副矿长谢文波说。如今,德兴铜矿早已把“守护绿水青山”刻进了自己的矿脉里。


“以德兴铜矿为范本,江西省德兴市将73座持证矿山全部纳入动态监测系统。”德兴市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鲍铖介绍,依托实时航测数据,德兴全面分析矿山生态现状,督促各企业加大生态修复力度。(记者 魏依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