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智库观点 >  正文

【资政建言No.10】徐海燕、魏成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哲学依据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3-04-03 15:55:32

字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哲学依据1.jpg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哲学依据2.jpg


以下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哲学依据》文字版全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哲学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是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和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集中表达。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


中国古代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概括地表现为“天人合一”思想。《说文解字》中记载:“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即人是万物中最为特殊的存在,区别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人之性贵在其为上天所赋,正如《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人的特殊性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在古人看来,人生来与天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


“天人合一”理念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宇宙观,也是一种自然观。当作为自然观时,“天人合一”强调人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所谓顺应自然,就是遵循天时,安排人类日常的生产生活。正如孟子所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遵循季节时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保护自然则要求人对自然万物要抱有仁爱、敬畏之心,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孟子的“仁民爱物”主张等都是中国古代对保护自然所做出的思考。但是,在古代自然经济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存在局限性,相比于现代,古人其实仍是在被动地适应自然,受自然制约,无法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源来服务人的生产生活需求。


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的辩证自然观


在西方哲学史中,人与自然多数时候被置于主客体的关系中,人或是自然的依附者,或是自然的统治者。农耕文明时代,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限,人的生产生活仍需仰赖自然施惠,而当西方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形成的自然观,以追求利润为首要目的,故将自然界的一切看作财产,不计后果地开采、使用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这种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自然观中得到了和解。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并非处在主客的不对等关系中,实际上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活动则是劳动,“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


马克思从实践角度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以及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超越。首先,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否定了黑格尔哲学将绝对精神当作世界本原,将自然界看作绝对精神的外化的唯心主义。其次,马克思虽然赞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又指出旧的唯物主义没有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感性世界,而局限于对这一世界单纯的直观与感觉。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地认识到人与自然是辩证的,自然界有其先在客观性,但同时人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劳动实践改造自然。既然劳动将人与自然相统一,那么异化劳动便会打破人与自然统一的这种关系,劳动者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自然界,越是失去自然界为他提供的生活资料,到最后仅能维持个人生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这种异化劳动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同时也指明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此,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道主义才等同于自然主义,人与自然才能真正实现辩证统一。


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自然观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的辩证自然观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注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并发展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最新成果。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科学性,基于国情辩证地处理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第一要务。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相统一,实现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人民性,将共同富裕看作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共同富裕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实现物质生活富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物质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精神生活富裕,就要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助推共同富裕,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在于人民。


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时代性。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这一思想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科学指引,同时也推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了新路径。


————————————————


作者:

徐海燕(1971.7-),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政治、比较政治。


魏成羽(2002.6-),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编辑:刘基伟


(《资政建言》征稿启事网址:http://www.eco.gov.cn/news_info/61676.html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