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北岸,浙江嘉兴海盐县秦山一隅,海风带着潮湿的气息掠过山峦;蜿蜒的海岸线旁,9座银白色的核电机组昂首而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片海湾,书写着新中国核电的辉煌。
40年前,伴随着移山填海的机器轰鸣,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在这里开工建设。
40年来,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建成国内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从“一张白纸”,到“跟跑”“并跑”、局部“领跑”……秦山核电站的40年,是新中国核电事业发展的一份代表性答卷。它走过的,是一条中国核电的自主创新之路。
在秦山核电开工建设40周年之际,记者走进秦山,追寻新中国耀眼的核电之光,亲触中国特色核电发展之路的秦山答卷,感受核电科技与山海自然共同谱写的壮丽诗篇。
新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
秦山核电科技馆,中国核电之路展厅的墙面上,石英挂钟的时针定格在0时15分。
那是1991年12月15日的0时15分。
原秦山核电厂第一任厂长于洪福清晰地记得,那个深夜,电站主控室瞬间被欢呼声淹没——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出了中国大陆第一度核电!中国大陆结束了无核电的历史!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那一刻,距离秦山核电站开建不过短短6年多时间。“大家激动、感动、流泪!我们那几年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都克服了!”于洪福回忆说。
1985年3月20日,江南春日。秦山核电厂的第一罐混凝土灌入核岛底板,中国第一座核电站开建。
彼时,我国发展核电技术基础薄弱。秦山作为首座核电站,没有生产准备、更没有运行管理经验,属于“白手起家”,技术封锁更是使我国在关键设备和技术上处处受限。
秦山核电一期工程所需的阻尼器,原本选定从美国订购。合同签订、货款两清后,阻尼器很快制造完成。然而,就在准备启运时,美方却以“涉及敏感设备”为由,下令扣留。
情况紧急!
技术团队立即着手进行研究,在翻阅大量资料后认为,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解决。经过试验和论证,技术团队很快就将阻尼器的设计图纸拿了出来,在国内制造出完全合格的产品,突破了这道技术封锁。
又比如,关键设备的焊接技术。起初,一家日本企业答应以10万美元的价格提供焊接技术手册,然而日本政府却又提出两个“附加条件”:第一,使用这种焊接技术,必须向该国报备;第二,焊接时,要有该国专家现场监督。
“这怎么行!”秦山核电站时任总设计师欧阳予披挂上阵,联合著名焊接专家,短短半年内成功拿下了这项技术,并将省下的10万美元用于其他技术的自主攻关……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秦山核电站共有200多个主辅系统,有设备2.4万台件、仪表和控制屏台1.76万台套、阀门1.17万个、管线160多公里、电缆1100多公里。“从最初依赖进口到后来实现国产化突破,可以说,每一个零件上都镌刻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生基因,每一步都凝聚着秦山核电人的智慧与汗水。”秦山核电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尚宪和说。
秦山核电人深刻认识到,没有一个国家会将尖端核心技术无偿“恩赐”,中国人必须要有勇气去创造自己的“第一次”。
之后,秦山核电的发展快马加鞭。二期工程、三期工程以及方家山核电工程相继建成,在安全、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孕育了“秦山经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先后掌握了30万、60万、100万千瓦级核电技术。
2021年,在并网发电30周年之际,秦山核电一期获准延寿运行20年。“这不仅延长了机组寿命,更延展了中国核电的底气。”尚宪和说。截至目前,秦山核电已累计安全发电超8900亿千瓦时。
秦山一期对面的山麓上,一块石碑刻着“秦山春晓”四个大字。“这是中国核电人记录历史的方式。秦山核电站奏响了我国核电事业的春天。”秦山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潜说。
从“中国摇篮”到“东方课堂”
40年前,秦山一期图纸上的每个数据都需反复求证;40年后,这里诞生了超过1000项授权专利、130余项标准,其中包括3项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
秦山,也被称为中国核电事业的“摇篮”与“红船”——这里培养出2名院士、2名“工人院士”,还向全国输送3500余名核电人才,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安全生产运行管理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
中国大陆首批35名核电操纵员就是在秦山诞生的。他们历经严格培训,从零起步掌握反应堆“驾驶技术”;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长为核电高管、技术专家,将秦山经验辐射至“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新一代核电项目。
这种“以战代训”的传统延续至今:秦山核电每年开展200余项技术比武,青年人才在模拟机考核、大修实战中淬炼成钢。
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金龙大学毕业后曾在秦山核电工作16年,参与了秦山二期60万千瓦机组的建设。
“这是一段从无到有、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过程。”徐金龙说,那时,他的师傅有搞土建的、搞河道建设的,也有做电气的、做机械的,师傅们“手把手”为刚出校门的学生们示范,老师傅们退休前,都会郑重地把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本交给年轻人。
“可以说,我们是站在老前辈的肩膀上,才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管理理念。”徐金龙说。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是当前核电建设的主力堆型,“华龙一号”核准、在运、在建机组41台,是全球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
“秦山就像是一艘‘核电红船’,总能给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前方有再多挑战,不过就是再走一遍自力更生的路子!”“华龙一号”首批高级操作员、有过十年秦山履历的李宗霖说。
中国数十年来持续不断地开发核电技术,实现了核心装备自主化建造,并建立起完整的运行监管体系,这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重要优势。
早在1991年,秦山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的第16天,中国与巴基斯坦在北京举行了合作建造30万千瓦核电站签字仪式。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项目,成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第一张名片。
秦山不仅输出技术,更输出标准与人才。秦山核电编写各类培训教材共10册约70万字,对巴方学员进行核电厂的工艺系统理论培训、核电站岗位培训、反应堆操纵员全范围模拟机培训工作。
2017年9月,恰希玛核电项目实现全面建成投产。4台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机组装机容量超过130万千瓦,缓解了巴基斯坦电力紧缺困境,提升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
“有了核电后,我们国家每天停电时间减少一半,感谢中国。”在一次对秦山核电的调研采访中,巴基斯坦黎明报编辑扎因·西迪基这样说。
在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走出去的过程中,秦山核电的专家团队承担了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2号、3号机组的联合调试与试运行,以及人员培训的相关工作。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秦山核电持续推动安全管理体系转型升级,实现从“人防”到“智防”的跨越。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使得维修响应提速60%,库存成本下降30%,百万机组大修工期从45天优化至28天,刷新行业纪录。如今,这套“中国标准”也已输出至“一带一路”,为全球核电注入中国动能。
“这里不仅是新中国核电的起点,也是一所‘东方课堂’。”人们这样感慨。
“不惑”秦山再谱强国新篇
站在秦山脚下,抬头远望,一座座高压铁塔架着电线伸向远方。这些高压电线将汇入华东电网,为长三角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
电力的源头——秦山核电站厂区内,不见烟雾或污染,有时还能看到白鹭信步。
4年前,我国南方地区首个核能供热示范项目在这里投运。冬季,以水为媒介,厂区内的白色管道将反应堆的余热输向附近4000户居民。
“它的核心优势是安全、环保、低成本,没有用电和燃气炉的安全风险,整体成本还要低30%以上。”中核浙江电能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继荣说,如今,核能供暖拓展到公共建筑、办公楼宇、商务酒店等多类场景,已安全运行多个供暖季。
不止于电与热,同位素等核技术应用的新产业,正为“不惑”秦山注入新活力。
就在几天前,首批商用重水堆辐照生产的锶-89在秦山成功出堆。这是一种重要的医用同位素,广泛用于晚期恶性肿瘤骨转移所致骨痛的缓解治疗。
在此之前,秦山核电基地已推动碳-14、镥-177、钇-90等多种核药稳定量产,实现原材料、科技创新的自主可控与产品的国产替代。
核药,是靶向摧毁癌细胞的前沿技术,也是未来医药创新的重要方向。“碳-14可诊断幽门螺旋杆菌,钇-90可治疗肝癌,镥-177能用于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靶向治疗……”秦山核电副总工程师、浙江秦山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世生说,历经20余年的科研长跑,他们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
依托全国唯一的商用重水堆,秦山核电正化身为一座“同位素梦工厂”。与核电站相邻,一座“核药硅谷”加速崛起。
2022年,海盐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启动建设,规划面积1900亩,计划打造同位素生产基地、核技术应用拓展基地、核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核医疗中心等。
诺华中国放射性药品生产项目进入设备调试、法伯新天生产研发基地主体建筑已见雏形、颐核医疗核素及肿瘤靶向治疗药物项目火热推进……产业园内,核药项目正在“拔节生长”,达产后预计产值超200亿元。
浙江颐核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海盐核药产业的先行者。该公司研发的钇-90玻璃微球已在秦山核电成功完成辐照。“根据反馈,产品各项指标十分优越,部分指标已经优于国际同类竞品。”该公司副总经理余顺年说。
今年4月,浙江省13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浙江省医用同位素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6年实现6种以上常用医用同位素稳定自主供应,5个以上放射性药物完成或进入临床试验,初步建成全国最大的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推动同位素产业发展,既是引领产业升级的抓手,更是服务地方经济的责任。”李世生说。
从第一代核电人拓荒时的“汽车跳,海盐到”,到写下中国核电事业版图上数不清的“第一”,再到“海盐·中国核电城”,持续发展核电关联产业……40年来,秦山核电与海盐双向奔赴、共生共荣。
秋日傍晚,天色渐暗。岸边堤坝上,人们饭后散步,孩子们嬉戏打闹。他们身后,圆顶反应堆和瞭望塔耸立。距离核电站大约一公里,就是大片的耕地、鱼塘和居民区。
核电强国的梦想,在科研团队分秒必争的攻坚克难中,在产业集群星火燎原的蓬勃发展中,也在夜幕下悄然亮起的万家灯火中。
新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承载着往昔的荣光,更孕育着无限的未来。
潮起秦山,以创新为帆,且看新中国核电向着星辰大海,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作者:邬焕庆 朱涵 郑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