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白鹤大多在自然湿地里吃一些苦草冬芽,现在湿地退化,自然界食物逐渐减少,它们必须寻找新的生境才能繁衍生息。”近日,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水鸟与湿地生态学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AvianResearch》上发表论文《替代食物丰富度和可获得性对越冬白鹤觅食行为的影响》,揭示了越冬白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工与自然栖息地中的觅食行为差异。这项研究不仅为保护这一全球濒危物种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人工生境成为白鹤越冬“新选择”
7月10日,在毕世龙的镜头里,记者见到了一群优雅的白鹤正在湿地里悠闲地踱步,它们时而四处张望,时而低头寻找食物。视频中记录的正是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片人工藕塘,毕世龙告诉记者,这几年像这样的人工生境逐渐成为白鹤这种珍稀鸟类的重要觅食地。
毕世龙是安徽大学水鸟与湿地生态学课题组的在读博士生,也是《替代食物丰富度和可获得性对越冬白鹤觅食行为的影响》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他表示,这篇文章主要研究成果表明,随着湿地退化栖息地被破坏,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全球极危物种白鹤的食性逐渐发生改变。越冬白鹤逐渐将藕塘、稻田等人工生境作为其越冬觅食地,栖息地的变化引起白鹤觅食行为改变,这一行为的改变正在对白鹤造成双面的影响。
研究起源于一次无意间的观测。“有一位摄影爱好者在安徽一处人工生境中发现了200只白鹤,这种场景是很少见的。”于是他们便开始了对这一现象的探索。
毕世龙的研究从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正是白鹤越冬季,研究团队在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系统观测。
通过对比研究人工藕塘与邻近自然湿地的白鹤行为差异,获得了突破性发现。毕世龙告诉记者,他每次会连续记录20分钟,聚焦单只白鹤的觅食全过程。数据显示,人工藕塘中的白鹤表现出独特的觅食行为模式。一方面,由于莲藕等食物资源丰富,白鹤的觅食成功率显著提高,寻找食物的时间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处理食物即从挖掘到吞咽的时间却比在自然生境中更长。这种“高效率、长处理”的觅食策略,是白鹤对人工生境的一种行为适应。藕塘中丰富的食物为白鹤越冬提供了充足的能量,但更长食物处理时间可能使得白鹤在较高的干扰中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
与白鹤“相守”半年,拍摄6800分钟视频资料
为了能够拍摄到最真实的白鹤觅食行为,毕世龙开始了他在野外长达半年的坚守。
那段时间,他每天清晨7点就出门了。“带点干粮到湿地边架着相机等着,一个样本大约拍摄20分钟,一天的调查时间约四五个小时。”
从在升金湖野外工作站到他设立的观测点,距离约40公里,因为是冬天,一般5点左右他就必须返回,观测时间十分宝贵。这种日复一日的坚持,让他积累了宝贵的一手数据,也见证了白鹤与人类互动的微妙变化。毕世龙告诉记者,他一共带回了6800分钟的视频资料。这里面有白鹤一家三口的视频,也有白鹤集群的,还有它们和小天鹅共用一片栖息地的场景。“我很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观察野生动物,比如看到白鹤父母在给它们的孩子喂食时,我就会很开心,在它们身上也看到了人类的影子。”
毕世龙向记者描述了他第一次见到这种珍稀鸟类的情景。“那是2022年我第一次出差去升金湖,看到那么优雅、珍贵的鸟儿出现在眼前,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在独处的调查时间,他常常会不自觉地与白鹤“对话”,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体验,成为他在艰苦科研工作中的独特慰藉。
白鹤新的觅食行为叩响护鸟“警钟”
在研究过程中,毕世龙指出:“我们观察到,保护区内的藕塘由于无人干扰,白鹤可以安心觅食。但在非保护区,由于白鹤在藕塘中食物处理时间更长,不断的人为干扰会使得白鹤放弃正在处理的食物,出现一种食物资源丰富但却无法获得的现象,同时人类活动导致的惊飞事件会极大增加白鹤的能量消耗。”他认为,这一发现凸显了自然生境的重要性,“虽然人工生境可以作为自然湿地的补充,但过度依赖可能带来新的生态风险。”
因此,他想呼吁,保护和修复自然湿地,让珍稀野生动物回到自然生境中。
研究中,毕世龙还记录了白鹤的社会行为特征。与人类家庭相似,白鹤常以“一家三口”的形式出现。“通常情况下一对亲鸟一次只能养大一只幼鹤,种群恢复速度缓慢,保护现有的越冬地显得尤为重要。”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月5日至14日,安徽完成2024年全国鹤类种群数量同步调查,涉及安徽省淮河、长江、新安江流域971个调查观测点。该调查则由安徽大学水鸟与湿地生态学课题组执行完成。本次调查共记录到5种越冬鹤类,共727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头鹤548只、白鹤165只、白枕鹤2只、丹顶鹤2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灰鹤10只。(合新闻记者 张梦怡 实习生 朱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