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港湿地。 张景兴摄
“在南大港湿地生态修复区,我观测到黑脸琵鹭了!这还是湿地开展鸟类监测以来,首次观测到黑脸琵鹭。”沧州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主任孟德荣惊喜地说道。
近年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以林长制为抓手,建立健全湿地监管机制,大力推动基于湿地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持续改善湿地生态状况,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绿色经济转型。
今年南大港湿地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的“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成为全国9个典型案例之一。
将湿地保护纳入林长制
南大港湿地位于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南大港产业园区东北部,水草丰美、沟塘相连,占地面积7500公顷,是东亚至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网络的重要节点,也是全国29个国家重要湿地之一。南大港湿地生态意义、社会意义巨大,为了更好实施生态修复,将湿地保护纳入林长制统一管理、统一部署。
在林长制的大力推动下,南大港湿地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持续推进湿地生态修复。截至目前,已完成湿地生态修复1025.3公顷。
2019年12月,省财政厅、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发布《关于下达2020年度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的通知》,积极推进渤海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作。
2020年以来,累计争取上级财政资金2亿元,重点实施南大港(北部养殖池塘)生态修复项目、国家重点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开展针对性修复,恢复原生湿地。
南大港湿地通过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湿地环境越来越好,生态链条日益完善。
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环境好、景色美,有吃有喝,自然会受到鸟儿的青睐。”湿地工作人员说。
随着林长制不断走深走实,生态修复成效也日渐显现。
实施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期间,南大港建立起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对保护及修复区域开展野生鸟类调查监测,掌握鸟类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
“目前,南大港湿地候鸟迁徙数量由2019年的2万只增加至5万只,青头潜鸭和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类频频现身,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恢复发展。”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孟召蕾介绍。
湿地修复后,科研监测可以有效评估修复措施的效果。通过监测发现,湿地水体环境和水文连通性改善之后,游泳动物实现了自然恢复;矛尾虾虎鱼、中华绒螯蟹、梭鱼、鲫鱼等游泳动物的恢复也完善了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提升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南大港湿地被确定为林长制创建示范点以来,充分发挥示范推动效应,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日益显现。
如今罕见的白琵鹭,已经在南大港湿地北部养殖池塘驻留。
曾经的围塘变成如今的“候鸟乐园”,湿地以其独特的原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南大港湿地发展生态旅游无疑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又一生动实践。
近年来,南大港湿地坚持以保护原生态景观为基础,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按照“优先保护、合理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编制《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规划(2018-2035年)》《南大港湿地生态旅游总体规划》,依托独特的湿地自然资源,积极发展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康养等多项旅游产业。
南大港湿地旅游人数和综合效益逐年提升,生态效益辐射到1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星级饭店以及多家乡村旅游采摘景点经营,增加就业200余人。
“心灵港湾、富氧之乡、康养福地、观鸟天堂”,如今的南大港湿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以生态之美泽被四方。(姚伟强、王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