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研究动态 >  正文

生态智库:“绿色”发展指引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2020-08-06 11:07:43

字号

       作者:张文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时代潮头,积极回应人民殷切期盼,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提高到关系我国发展全局重要理念的地位上,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发展既是事实问题,也是价值问题。社会发展是社会合力推动的结果,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恩格斯曾经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是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因此,在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上,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人的历史主体地位,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已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虽然社会财富在快速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大幅提高,但离人民期盼的“美好生活”仍然存在距离。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在不断增长,部分地区由“盼温饱”转向“盼环保”、“求生存”转向“求生态”。


  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新时代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向纵深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其一,创造性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引领着中国走向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其二,明确了绿色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绿色发展理念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高度认识、分析和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强调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旨在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通过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全球生态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绿色发展彰显了新时代的实践指向与价值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绿色发展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绿色与发展的统一,既要绿色又要发展,发展与生态协同推进。


  首先,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和大自然、植物紧密相关,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是环保、生机和生命的象征,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其次,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可以放开手脚大开发、快发展。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难以承载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了……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向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实现绿色发展,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在具体生产活动中不断改进设计方案、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业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要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加速推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生产方式,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要依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与合力才能取得明显成效,要在社会中积极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引导民众成为绿色消费的参与者、监督者、行动者,在“衣食住用行”等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数量。例如,2015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其目的就是倡导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再次,绿色发展要求破解人与自然的对立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关系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彰显了党对自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其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所构成的“生命共同体”,其存在与发展既要合“目的性”,更要合“规律性”。所谓合“目的性”,就是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然的巨大潜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所谓合“规律性”,就是“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既要反对生命虚无论,也要反对非人类中心主义,要尊重被发现的现实世界固有的规律性,以科学的思维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其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承的首要态度,是实现“人同自然的和解”的首要认识问题。顺应自然,就是正确认识自然界及其客观规律,并以此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制度约束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保护自然,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关键在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指引我们更好地实现国富民强、美丽中国、和谐发展,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