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蓝皮书 >  正文

中国生态治理评价模型及生态治理指数研究

来源:生态中国网 时间:2020-03-13 21:03:37

字号

中国生态治理评价模型及生态治理指数研究

作者:郭春娜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摘  要:本文基于包括水环境、空气环境、污染处理、绿化环境、居民生活5个维度共20个指标的中国生态治理评价指数,对2010~2017年间中国生态治理水平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中国生态治理水平及各维度都稳步提高,空气环境和水环境维度发展最好,居民生活和污染处理增幅最大;生态治理水平及各维度发展水平在不同区域间、不同省市间都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在缩小;不同维度发展水平存在失衡但趋于缓解。

关键词:生态治理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Abstract: Based on the 20 evaluation index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which include  water environment, air environment, pollution treatment, environment afforestation and living standard,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from 2010 to 2017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all dimensions have been steadily improved, the air and water environment have the best development, and living standard and pollution treatment have the largest growth. There is a certain gap in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each dimension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but the gap is narr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is unbalanced but tends to ease.

Key words: ecological management; index system;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一、前言


生态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窗体顶端

生态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提出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为标准,对生态治理进程及面临的问题做系统、客观评估,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具有突出的必要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指标、数据与方法


(一)指标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度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本课题构建的生态治理指数指标体系由水环境、空气环境、污染处理、绿化环境、居民生活共5个维度构成,包括20个二级指标,其中水环境包括6个指标、空气环境包括3个指标、污染处理包括3个指标、绿化环境包括5个指标、居民生活包括3个指标。


(二)数据与方法


各指标所用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根据数据发布情况和指标可获得性,在时间跨度上,覆盖2010~2017年;在地域范围上,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中国的台湾、香港和澳门。有些指标缺失个别年份或的数据,本文主要基于这些指标在相应地区其他年份已有数据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来推算插值。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采取的指标有总量形式和百分比形式。为了使各省市生态治理指数跨年度可比以及跨省市可比,参照樊纲等(2003)和韩磊(2019)的研究,对各年度指标做标准化时统一使用基准年(2010)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正向指标和反向指标的标准化方法如下:

正向指标:1584104830(1).png

反向指标:a4ea5399409340ad8071f731c8c25bc.png

c41c0d53f10dc408121617bd08bd358.png表示t年第i指标的值,272f5b1384b7bc2f235719bb07a09c1.png5168601f98838e39736e9d158fcebff.png分别表示基准年第i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标准化后,基期年份各指标的最高得分为1,最低得分为0,其他年份各指标的得分可高于1或低于0。标准化后的指标得分经加权求和后得到总指数,基期年份的总指数在0-1之间,其他年份总指数可能高于1或低于0。

对于5个维度,采用均权法,五个维度各占20%的权重,每个维度下属的二级指标,根据其给居民带来的重要性赋权,具体依据如下:

对于水环境的各个指标,参考污水排放标准最高限值给每一个指标分别赋权,污水排放标准最高限值越低,说明与其他指标相比,降低相同的幅度,给人们增加的效用越大,因此赋权也就越大。废水中的三类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有毒污染物(主要是各种金属污染物)、有机无毒污染物(主要是需氧物)、有机油类污染物(主要是石油类),以上三类污染物对人们的危害不同,排放最高限值也不同,因此,赋权也不同。

同样地,对于空气环境的各个指标,参考锅炉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3271-2014中空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分别赋予权重,限值越低赋权越大。

对于污染处理、绿化环境、居民生活3个维度下的各个指标,都大致采用均权法处理,中国生态治理指数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各指标的权重见表1。

表1  中国生态治理指数指标体系构成及权重

一级指标及权重

二级指标、权重及单位

一级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权重

单位

水环境

0.2

废水中镉排放量占比

0.25

%

废水中六价铬排放量占比

0.2

废水中铅排放量占比

0.15

废水中砷排放量占比

0.2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占比

0.1

废水中石油类排放量占比

0.1

空气环境

 

0.2

空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浓度

0.4

吨/亿立方米

空气环境中氮氧化物浓度

0.35

废气中排放烟(粉)尘浓度

0.25

污染处理

0.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0.3

%

城市污水处理率

0.4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0.3

绿化环境

0.2

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

0.2

%

可利用草原面积

0.2

公顷

地质公园面积

0.2

公顷

湿地总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

0.2

%

森林覆盖率

0.2

%

居民生活

0.2

燃气普及率

0.35

%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0.3

%

农村沼气池产气总量

0.35

万立方米

 

全部20个二级指标的指标得分与指标权重之积的和(467e4ca46a72cec3153e8544a3a9d1a.png)即为总指数。总指数也是五个维度得分之和,特定维度的得分是该维度上所有二级指标的指标得分与指标权重之积的和(61debba7541769df4321363b64dffed.png),其中,36cb8d9e475dd9acbcb03a60034df9e.png是j维度第i个二级指标的权重,98444d0d17243478cd49d200eb1f514.png是t年j维度第i个二级指标的得分。维度得分的变化与总指数变化的比值反映了该维度在生态治理发展水平变化中的贡献,由于各维度权重相同,不同维度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直接通过维度的得分进行比较。


三、主要发现


(一)全国层面生态治理水平发展变化及比较


1.空气环境和水环境维度发展最好

各维度中,空气环境和水环境维度发展最好,2010年-2017年的平均值分别是0.89和0.85,其次是污染处理和居民生活,平均值分别是0.79和0.52,最低的是绿化环境,平均值只有0.28。


2.全国生态治理水平稳步提高,居民生活和污染处理增幅最大


2010年-2017年,全国生态治理总指数及各分维度指数均有所提高,生态治理总指数从2010年的0.64上升到2017年的0.69,上升了0.05。各分维度指数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居民生活和污染处理,分别从2010年的0.45和0.75上升到2017年的0.57和0.83,平均每年都上升0.01。其次是空气环境和绿化环境,分别从2010年的0.86和0.26上升到2017年的0.90和0.28。水环境在2011年和2012年达到最低值0.81后,稳步上升,其指数从2010年的0.86上升到2017年的0.87,尽管上升幅度不大,但仍然有所提高。总的来说,2010年-2017年,全国生态治理总指数及各分维度指数均有所提高。

从各分维度指数对生态治理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看,居民生活和污染处理贡献最大,对生态治理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8%和32%,其次是居民生活和绿化环境,对生态治理总指数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6%和8%,贡献最小的是污染处理,对生态治理总指数的贡献率只有4%。


3.2016年以来,污染处理的贡献有所增加,绿化环境的贡献有所下降


2010年-2015年,生态治理总指数和各维度分指数都有所上升,生态治理总指数从2010年的0.64上升到2015年的0.68,上升了0.04。各维度分指数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居民生活和污染处理,分别增加了0.11和0.05,其次是空气环境、绿化环境和水环境,增加分别了0.04、0.03 和0.01 。   

2010年-2015年,从各维度分指数对生态治理总指数的贡献看,居民生活和污染处理对生态治理总指数的贡献率最大,分别达到45.83%和20.83%,其次是空气环境和绿化环境,对生态治理总指数的贡献率分别达到16.67%和12.50%,贡献最小的是水环境,对生态治理总指数的贡献率只有4.17%,见表2。

上述分析表明,与2010-2015年的增幅相比,2016-2017年污染处理的贡献有所增加,绿化环境的贡献有所下降,其他维度对生态治理总指数增长的贡献基本不变。

表2  全国各年生态治理指数及各维度指数

年份

水环境

空气环境

污染处理

绿化环境

居民生活

生态治理总指数

2010年

0.86

0.86

0.75

0.26

0.45

0.64

2011年

0.81

0.88

0.76

0.25

0.48

0.64

2012年

0.81

0.89

0.78

0.25

0.48

0.64

2013年

0.82

0.90

0.79

0.29

0.51

0.66

2014年

0.86

0.89

0.80

0.29

0.53

0.67

2015年

0.87

0.90

0.80

0.29

0.56

0.68

2016年

0.87

0.90

0.82

0.29

0.56

0.69

2017年

0.87

0.90

0.83

0.28

0.57

0.69

2010-2017年的平均值

0.85

0.89

0.79

0.28

0.52

0.66

2010-2017年的增加值

0.01

0.04

0.08

0.02

0.12

0.05

2010-2017的贡献率(%)

4.00

16.00

32.00

8.00

48.00

100.00

2010-2015年的平均值

0.84

0.89

0.78

0.27

0.50

0.66

2010-2015年的增加值

0.01

0.04

0.05

0.03

0.11

0.04

2010-2015年的贡献率(%)

4.17

16.67

20.83

12.50

45.83

100.00


(二)区域层面生态治理水平发展变化及比较


1.四大区域的生态治理总指数都有所增加,东部地区依然领先,西部地区依然落后


计算出各区域各维度的得分,见表3,从中得到,从四大区域的生态治理总指数的比较情况来看,无论是2010年、2017年、还是2010年-2017年的平均值,生态治理总指数最高的都是东部地区,其平均指数达到0.72,其次是中部和东北,其平均指数分别是0.67和0.65,西部地区最低,平均指数是0.62。

2010年-2017年,四大区域的生态治理总指数都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与其基数呈反向关系:东部地区的生态治理总指数基数最大,但其上升幅度最小,西部地区的生态治理总指数基数最小,但其上升幅度最大,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指数的增加幅度依次递增,分别增加0.03、0.05、0.06和0.07 ,尽管东部增加的最少,西部增加的最多,但仍然一直保持东部地区生态治理水平领先,西部地区最后,中部和东北居中的状态,只是区域之间的差距在缩小,2010年东部地区生态治理指数比西部地区高0.12,到2017年这一差距缩小为0.08。


2.四大区域的居民生活指数都有所增加,东部地区依然领先,西部地区依然落后


从四大区域的居民生活指数的比较情况来看,无论是2010年、2017年、还是2010年-2017年的平均值,居民生活水平最高的是东部地区,其平均指数达到0.64,其次是中部和东北,其平均指数分别是0.56和0.43,西部地区最落后,平均指数是0.41。

从2010年-2017年,四大区域的居民指数都有所增加,中部指数上升最大,增加了0.16,东部增加最少,增加了0.06,西部和东北分别增加了0.14和0.09。但仍然一直保持东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领先,西部地区最后,中部和东北居中的状态,只是区域之间的差距在缩小,2010年东部地区生态治理指数比西部地区高0.26,到2017年这一差距缩小为0.18。


3.四大区域的绿化环境指数都有所增加,东北依然领先,西部地区依然最后


从四大区域的绿化环境指数的比较情况来看,无论是2010年、2017年、还是2010年-2017年的平均值,绿化环境水平最高的是东北地区,平均指数达到0.38,其次是西部和中部,指数分别是0.35和0.22,东部地区最落后,平均指数是0.18。

从2010年-2017年,四大区域的绿化环境指数都有所增加,西部指数上升最大,增加了0.04,东部和东北增加最少,分别增加了0.02和0.01,但仍然一直保持东北地区绿化环境水平领先,东部地区最后,中部和西部居中的状态,只是区域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2010年东北地区生态治理指数比东部地区高0.19,到2017年这一差距缩小为0.18。


4.四大区域的污染处理指数都有所增加,东部依然领先,西部地区上升幅度较快,排名有所提升


从四大区域的污染处理指数的比较情况来看,无论是2010年、还是2010年-2017年的平均值,污染处理水平最高的都是东部地区,平均指数达到0.90,其次是中部和东北部,平均指数分别是0.83和0.72,西部地区最落后,平均指数是0.70。

2010年-2017年,四大区域的污染处理指数都有所增加,西部指数上升最大,增加了0.13,东北增加最少,增加了0.04。到2017年,尽管仍然保持东部地区最高的局面,但是,西部已经不再是最低。2010年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依次递减变化为2017年的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依次递减,2017年西部超过了东北,排名第三。


5.四大区域的空气环境指数都有所增加,东部依然领先,西部地区上升幅度较快,排名有所提升


从四大区域的空气环境指数的比较情况来看,2010年东部、中部、东北、西部依次递减,分别是0.94、0.89、0.81、0.78。从2010年-2017年的增加量看,西部最大,增加了0.07,其他地区增加量大致相等,处于0.02-0.03,到了2017年,尽管仍然是东部和中部最大,但西部地区超过东北,排名第三。


6.水环境指数中,东北上升幅度最大,西部依然最低且略有下降


从四大区域的水环境指数的比较情况来看,无论是2010年、还是2010年-2017年的平均值,水环境指数最高的是东部地区,平均指数达到0.91,其次是东北和中部,指数分别是0.91和0.80,西部地区最落后,指数是79。

2010年-2017年,除西部的水环境有所下降外,其余区域均上升,2010年,水环境指数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从上升幅度看,东北最大,上升了0.1,由此造成2017年东北的水环境指数排名第一,然后依次是东部、中部和西部。


7.东部地区多数指数最高,西部地区多数指数增幅最大


分维度来看,2017年水环境、空气环境、污染处理、绿化环境、居民生活5个维度分指数及生态治理总指数中,空气环境、污染处理、居民生活和生态治理总指数最高的都是东部地区,绿化环境分指数最高的前两位是东北和西部地区,空气环境、污染处理和居民生活最低的都是东北地区,水环境维度的分指数最低的是西部地区。从增加值看,西部地区在空气环境、污染处理、绿化环境和生态治理总指标的增加值都是最大的,表明西部地区各项生态治理水平普遍得到较大提高,国家促进地区均衡发展、采取的环境保护与整治的措施在提升西部地区各项生态指标的作用是显著的。

表3  分区域生态治理指数及各维度指数

地区

指数类别

得分

排序

2010年

2017年

2010-2017年平均值

2010年

2017年

2010-2017年排序上升

东部

水环境

0.92

0.93

0.91

1

2

-1

空气环境

0.94

0.97

0.96

1

1

0

污染处理

0.88

0.93

0.90

1

1

0

绿化环境

0.17

0.19

0.18

4

4

0

居民生活

0.60

0.66

0.64

1

1

0

生态治理总指标

0.70

0.73

0.72

1

1

0

中部

水环境

0.84

0.87

0.80

2

3

-1

空气环境

0.89

0.91

0.91

2

2

0

污染处理

0.81

0.86

0.83

2

2

0

绿化环境

0.20

0.22

0.22

3

3

0

居民生活

0.47

0.63

0.56

2

2

0

生态治理总指标

0.64

0.70

0.67

2

2

0

东北

水环境

0.84

0.94

0.91

3

1

2

空气环境

0.81

0.83

0.82

3

4

-1

污染处理

0.69

0.73

0.72

3

4

-1

绿化环境

0.36

0.37

0.38

1

2

-1

居民生活

0.38

0.47

0.43

3

4

-1

生态治理总指标

0.62

0.67

0.65

3

3

0

西部

水环境

0.82

0.80

0.79

4

4

0

空气环境

0.78

0.85

0.84

4

3

1

污染处理

0.63

0.76

0.70

4

3

1

绿化环境

0.33

0.37

0.35

2

1

1

居民生活

0.34

0.48

0.41

4

3

1

生态治理总指标

0.58

0.65

0.62

4

4

0

 

8.居民生活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最大


图1给出了不同维度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可以发现: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中总指数的增长都主要来自居民生活维度的提升,这种特征在中部和西部呈现的更为突出,中部地区居民生活维度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达到60.96%,在四个地区中是最高的,西部地区其次,居民生活维度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是40.90%,东北地区水环境对生态治理总指标贡献最大,达到41.53%,居民生活维度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位居第二,是39.06%。

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中,仅次于居民生活的都是污染处理,对生态治理总指数的贡献度分别是33.16%、18.25%、36.09%。

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对生态治理总指数贡献度最小的分别是水环境、空气环境、水环境、绿化率,对生态治理总指数的贡献度分别是7.33%、7.08%、-4.77%和4.22%。

图片1.png

图2  各区域各维度对总指数增长的贡献率(%)


9.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维度间失衡最严重,西部地区的维度间协调性增加最快


用五个维度分指数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值表示不平衡度,图3给出了各地区各维度的不平衡度,,从平均值看,维度间发展水平失衡最严重的地区主要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最协调的地区是东北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不平衡度分别是7.08、4.73、3.51、3。

从2010年不平衡度的值看,维度间发展水平失衡最严重的地区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最协调的地区是东北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不平衡度分别是7.43、5.2、4.65、2.97。

从2017年不平衡度的值看,维度间发展水平失衡最严重的地区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最协调的地区是西部地区,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不平衡度分别是6.85、4.58、3.21、2.48。

2010年-2017年,最平衡的地区从东北转为西部,原因主要是西部地区的协调性增加,从2010年的4.65减低到2017年的2.48。

 

图片2.png

图3 各区域的不平衡度


(三)省级层面生态治理水平发展变化及比较


1.各省市生态治理水平都有所上升


从各省市生态治理总指数的值看,2010年-2017年,除河北省和云南省生态指数略有下降外,其他地区的指数均有提高,指数上升最多的地区是西藏自治区、甘肃省、贵州省,分别上升了0.13、0.13和0.11。


2.东部省市生态治理水平依然领先,中西部省市生态治理水平依然落后


2010年-2017年的平均值来看,生态治理指数最高的10个地区是(括号中表示生态治理指数)山东省(0.76),其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0.75)、浙江省(0.74)、江苏省(0.74)、广东省(0.74)、四川省(0.73)、福建省(0.73)、天津(0.72)、北京(0.71)、上海市(0.71 ,这10个地区中除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外都是东部地区。生态治理指数最低的10个地区是西藏自治区(0.35),甘肃省(0.57)、贵州省(0.59)、宁夏回族自治区(0.60)、陕西省(0.61)、山西省(0.61)、新疆维吾尔族自治(0.62)、青海省(0.63)、辽宁省(0.65)、江西省(0.65 ,这10个地区除了山西省和辽宁省外都西部地区。因此,从2010年-2017年平均值来看,东部省市生态治理水平较高,西部省市生态治理水平较低。

从各省市生态指数的排序看,从2010年-2017年,有13个地区排名上升,上升最快的是(括号中表示上升次序)江西省(11),其次是湖南省(10)、甘肃省(9)、河南省(9)、湖北省(8)、广西壮族自治区(7)、四川省(6)、辽宁省(4)、新疆维吾尔族自治(3)、重庆市(2)、吉林省(1)、海南省(1)、贵州省(1)。这些省市多是中西部和东部地区。有16个地区排名下降,下降最快的是天津(-11),其次是黑龙江省(-10)、云南省(-9)、广东省(-9)、浙江省(-6)、河北省(-5)、福建省(-5)、上海市(-3)、安徽省(-3)、山西省(-2)、内蒙古自治区(-2)、山东省(-2)、陕西省(-2)、宁夏回族自治区(-1)、北京(-1)、青海省(-1)。有2个地区排名不变,分别江苏省和西藏自治区。

2010年,生态治理指数最高的10名是(括号中表示生态治理指数)山东省(0.75)、浙江省(0.72)、广东省(0.72)、天津(0.71)、江苏省(0.70)、上海市(0.70)、四川省(0.70)、福建省(0.69)、广西壮族自治区(0.69)、北京(0.69)。2017年,生态治理指数最高的10名是广东省(0.76)、山东省(0.76)、浙江省(0.76)、广西壮族自治区(0.75)、江苏省(0.75)、四川省(0.74)、福建省(0.74)、北京(0.74)、天津(0.72)、湖北省(0.72)。对比可以发现,2017年河北省取代上海进入了前10名,上海排名第12位。

2010年,生态治理指数最低的10名是(括号中表示生态治理指数)西藏自治区(0.32)、甘肃省(0.48)、贵州省(0.54)、陕西省(0.57)、新疆维吾尔族自治(0.57)、宁夏回族自治区(0.58)、青海省(0.60)、吉林省(0.60)、山西省(0.61)、辽宁省(0.61)。2017年生态治理指数最低的10名西藏自治区(0.46)、甘肃省(0.61)、山西省(0.62)、陕西省(0.62)、宁夏回族自治区(0.62)、贵州省(0.64)、辽宁省(0.66)、吉林省(0.66)、新疆维吾尔族自治(0.66)、云南省(0.67) 。对比可以发现,2017年云南取代青海成了后10名。

上分析说明,2010年-2017年,尽管中西部省市排名有所上升,但仍然一直都保持东部省市生态治理水平较高,西部省市较低的局面。

图片3.png

图4  各省市区的生态治理指数


注:图中排序变化为负表示排名下降,排序变化为正表示排名上升。


3.绿化环境和居民生活在省际间差异最大,生态治理总指数的省际间差距最低且随时间略有下降


在省级层面,生态治理总指数的差距并不太大,且随着时间的变化略有下降。从2010-2017年生态治理总指数平均值来看,生态治理发展水平最高的10个省市的总指数非常接近,位于0.71-0.76,生态治理总指数处于中间的11个省市的总指数也非常接近,位于0.65-0.70。生态治理总指数最低的10个省市有9个省市的总指数也非常接近,位于0.57-0.65。但西藏较低,其指数是0.35,明显低于倒数第二名的甘肃(0.57)。因此,生态治理总指数水平在省际之间的差距并不太大。

图5给出了生态治理总指数及各维度的变异系数,从变异系数随时间的变化看,生态治理总指数的变异系数从2010年的0.13,2011年的0.12下降到2017年的0.09,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生态治理总指数在省际间的差异略有下降。

在各维度发展的省际差异方面,省际差异最大的是绿化环境,2010年-2017年,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达到0.58,且随着时间的变化略有上升。从变异系数随时间变化看,绿化环境的变异系数从2010年的0.58、2011年的0.56上升到2017年的0.60。

省际间差异位于第二位的是居民生活,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是0.36,从随时间的变化趋

势看,居民生活在2010年是0.37,在2012年达到最大值0.49后,下降到到2017年的0.33。

省际间差异位于第三位的是污染处理,其变异系数平均值是0.21,随着时间的变化,

其变异系数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0.25下降到2017年的0.15。

省际间差异位于第四位的是空气环境,其变异系数平均值是0.14,在2010年,其变

异系数是0.20,此后变异系数都位于0.11-0.13之间。

空气环境、水环境、生态发展总指数的变异系数都比较小,生态发展总指数最小,三

者分别是0.14、0.13和0.12,这三个指数不仅平均值低,各年的值都很低。

从各指数随时间的变化看,2010年-2017年,除了绿化环境的变异系数从0.58上升到0.60外,其余指数的变异系数都有所减低,水环境、空气环境、污染处理、居民生活、总指数分别从2010年的0.13、0.20、0.25、0.37、0.13下降到2017年的0.11、0.11、0.15、0.30、0.09。

             图片5.png

图5  生态治理指数及各维度的变异系数


4.上海、天津的维度间失衡最为明显,内蒙古自治区和江苏省协调性增加最快


用五个维度分指数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值表示各维度发展的不平衡度,图6和表4给出了各地区的不平衡度,从中看出,平均来看,上海市和天津市的不平衡度最大,不平衡指数分别是16.87和14.36,明显高于第三名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9.81,四川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不平衡度最低,不平衡指数分别是2.40和2.38,2017年仍然是上海市和天津市的不平衡度最大,不平衡指数分别是15.73和14.26,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不平衡度最低,不平衡指数分别是1.93和1.76。

与2010年相比,2017年大多数省市在五个维度的发展水平上变得更加协调,22个省市五个维度分指数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比值出现下降,降幅最大的省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和江苏省,分别下降了4.97和3.29,另外8个省市比值出现上升,其中河北省比值上升幅度最大,上升了1.76。

表4 各省市五个维度发展的不平衡度

省市

平均值

2010

2017年

增加值

省市

平均值

2010

2017年

增加值

安徽省

6.41

7.16

6.38

-0.78

辽宁省

3.34

3.42

3.63

0.21

北京

5.62

5.96

5.42

-0.54

内蒙区

3.22

6.73

1.76

-4.97

福建省

3.43

3.69

3.27

-0.42

宁夏区

9.81

10.23

10.43

0.2

甘肃省

3.21

3.51

2.42

-1.09

青海省

2.42

2.54

1.93

-0.61

广东省

3.35

3.54

3.06

-0.48

山东省

5.47

5.31

5.69

0.38

广西区

3.08

3.65

3.34

-0.31

山西省

7.19

7.67

6.79

-0.88

贵州省

5.25

6.44

4.91

-1.53

陕西省

4.36

4.71

4.1

-0.61

海南省

4.14

3.86

4.35

0.49

上海市

16.87

18.47

15.73

-2.74

河北省

6.2

4.85

6.61

1.76

四川省

2.4

2.54

2.17

-0.37

河南省

4.96

5.82

4.87

-0.95

天津

14.35

15.03

14.26

-0.77

黑龙江省

2.46

2.64

2.37

-0.27

西藏区

-3.16

.

-11.3

.

湖北省

3.59

4.54

3.26

-1.28

新疆区

2.38

2.91

2.06

-0.85

湖南省

3.22

3.26

3.29

0.03

云南省

2.99

2.4

3.19

0.79

吉林省

3.2

2.85

3.3

0.45

浙江省

4.08

4.23

4.03

-0.2

江苏省

7.33

9.39

6.1

-3.29

重庆市

4.45

5.53

4.72

-0.81

江西省

3.03

2.74

2.89

0.15






 

图片6.png

图6  各省市各年五个维度发展的不平衡度


四、总结与思考


基于中国生态治理指数,本文对2010~2017年全国、区域(四大区域)和省级层面的生态治理水平进行了测算,并比较了地区间的差异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生态治理水平在全国、区域和省级三个层面持续稳步提高,除西藏外所有省市的生态治理总指数及各维度分指数都有所增加,增幅最大的是居民生活,对生态治理总指数的贡献率最高。(2)不同区域之间生态治理指数及各维度分指数都存在一定差距,空气环境和水环境维度发展最好,东部多数指标最高,西部多数指标增加最大,西部与东地区的差距缩小。(3)绿化环境和居民生活的省际间差异最大,生态治理总指数的的省际间差距最低。(4)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维度间失衡最严重,西部地区的维度间协调性增加最快。从省级层面看,上海、天津的维度间失衡最为严重,内蒙古自治区和江苏省协调性增加最快。从时间看,各区域及各省市维度间发展失衡问题趋于缓解。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充分揭示了新时代人民的真正需求,不再仅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还有对美好生存环境的追求与向往。为此,第一,要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水环境、空气环境、绿化环境、污染处理、居民生活方式等不同维度出发,多措并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全面发展。第二,要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既要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尤其要缩小西部和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又要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实现不同维度间的协调发展,既要缩小不同维度的地区差距,又要缩小东北和西部省份面临的各维度之间的发展差距。第三,要继续推进水环境和空气环境的治理,使人们切身感受到生态治理的效果,使每一位居民都乐意参与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樊纲、王小鲁,《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城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2] 韩磊,王术坤,刘长全.中国农村发展进程及地区比较——基于2011~2017年中国农村发展指数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9(07):2-20.。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