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简介
来源:湿地中国
时间:2009-08-29 00:00:00
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West Dongting Lake provincial Nature Reserve
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华中地区湖南省汉寿县境内,是1998年元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其总面积35680公顷,其中永久性淡水湖面积21710公顷,占湿地面积的81%,人工湿地包括水产池塘、水塘、灌溉地、农用泛洪地,面积3466公顷,占湿地面积的13%;永久性的河流面积1784公顷,占湿地面积的6%;保护区核心区面积7000公顷。保护区所处位置的地理坐标:中心位置坐标为北纬:28°55ˊ 东径:112°07ˊ;西南边界点坐标为北纬28°53ˊ 东径:111°57ˊ;东北边界点坐标为北纬29°06ˊ 东径:112°13ˊ;2002年元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国仅有的30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该保护区以水禽、水禽栖息地以及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以阻止湿地进一步萎缩退化和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是东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该区有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黑鹳(Ciconia nigra)等7种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有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卷羽鹈鹕(Pelecanus onocrotalus)等23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该区属内陆湖泊芦苇沼泽型湿地,地处沅、澧水尾闾,区内洲滩密布,江湖交错,水域辽阔,形成了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湿地景观,“涨水为湖、落水为洲”为其主要特征。拥有河流、溪流、湖泊、苔草、芦苇、沙滩、水稻田、鱼池、防浪林等多种湿地生态类型,湿地植被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主,约占湿地面积的60%。区内发达的水系,巨大洪水吞吐量,使得其稀释自净能力特强,湖泊换水周期一般小于20天,构成了该区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特殊演替过程,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更加丰富了区内的生物资源。每年冬季有2万只以上的各类越冬候水鸟在此栖息,种群数量以鹭类、雁鸭类为主。该湿地为洞庭湖湿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WWF确认的全球200个生态区之,也是长江中下游湿地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也是淡水鱼类和水生生物重要的繁衍地,有着丰富的动物资源,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洄游性鱼类繁衍的重要场所,为我国重要的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库,特别是我国四大家鱼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的主要产地。另外,该湿地是野大豆的自然分布区和种质资源地。
典型、原始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进行湿地生态研究的重要基地,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每年吸引了数万名游客。
湿地的自然特征:地质地貌:该区地处新生代洞庭湖凹陷的西南侧,为扬子准地台江南地轴上的段陷盆地.第四系地层是区域内最主要地层,其中以全新统(Q4)地层分布最广。区域内地貌类型划为堆积地貌-侵蚀堆积地貌-岗地几种类型。土壤类型:本区内成土母质以河湖冲积物为主,由于地形、水分、植被、成土过程的不同,其土壤 类型相应呈现较为显著的地区性差异。沿江滨湖,地势较高,其分布的土壤类型主要是潮土;向湖洼地延伸,地势逐渐低下,其发育的土壤以沼泽化草旬土和沼泽土为主。其PH值范围:7—7.3,中性。起源:该湿地天然浅水湖泊、河流、芦苇沼泽地等占53.6%,池塘、水塘、灌溉地、农用泛洪地等人工湿地46.4%。水文:区域内水系发达,有沅水、澧水2条水系汇聚西洞庭湖,而且吞吐长江松滋、太平二口洪流,汉寿县南部低山丘陵区为雪峰山余脉,其间沧水、浪水、龙池河、烟包山河等8条河流也由南向北流入西洞庭湖。湖水流速,由于大部分时间水位较枯,北部湖底袒露,南咀的澧水和三口分流汇合处流速0.12m/s,流向偏东并与河道走向一致。湖水水温垂向变化为同温层分布,湖水的 上下层温差较小,一般不超过1.0℃,多年平均水温17.35℃,除6-8月气温高于水温外,其余各月的水温均高于气温。由于湖流、风浪都相对较大,湖水 紊动混合作用强烈,因此不利于湖水结冰,在近50年内未发生过全湖性封冰现象。水源来源:该湿地上游主要河流为沅水和澧水,2条水系是该湿地永久性水源,丰水期,长江松滋、太平二口的水分流入西洞庭湖。另外,汉寿县沧水、浪水、龙池河、烟包山河等8条河流为季节性水源。水质:湖水透明度在0.2-0.4m之间。常年水质为III—IV类水质。PH=7.0左右。水深:西洞庭湖湿地水深变化随季节变化很大,枯水季节沟港、河流、湖泊间水深平均2—6m;丰水期:水深平均9—17m,沼泽地水深平均0—85cm ,丰水期4—6m。低水位海拔高度平均27米,高水位海拔高度平均37米。年内7-8月水位达最高峰,9-11月为平水期,12-翌年3月达最低值;水深在区域内亦随地域不同而有差异。最大值达18.0m,最小值1.2m,一般恒定在6.0m左右。下游地区:西洞庭湖以赤山岛南端的狭窄水道与南洞庭湖区相连,每年能调蓄洪水50余亿立方米,对下游地区缓解水势起到一定作用。气候:本区域位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6-16.8℃,年平均降雨量1200-1350mm,全年无霜期274天,暴雨是区域内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每年都有发生,年均3-4次,主要集中在5-8月。
湿地集水区的自然特征:该湿地集水面积约17万km2,流域面积地西跨沅江、澧水二水下游的洞庭湖西部平原地带,北跨长江太平口、松滋口平原区,南面包括汉寿县南部低山丘陵区的沧水、烟包山河等8条支流的丘岗区。总体上主要为平原区河湖冲积型地形地貌,河流的河谷、河道明显,兼有沙丘地、岗地。区内河谷低洼处常年积水,流域范围内的低洼地生长着芦苇,低洼地以外分布有草甸、耕地、林地和居民区。土壤类型主要有沼泽土、潮土、沙地等,河边低地和常年积水的洼地则分布着大量的沼泽土、潮土。土地利用以农业种植、畜牧业、渔业捕捞、林业、航运以及城镇等居民生活区为主。为湿润的大陆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和湿润、光热充足、多风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平均气温17℃。
湿地的水文价值:西洞庭湖湿地每年能够补给地下水约4.7亿立方米,调蓄洪水52.5亿立方米,在缓和西洞庭湖(目平湖)的水势,稳固堤岸,阻截沅、澧水带来的泥沙,过滤水中杂质,调节局部小气候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湿地的总体生态特征:该湿地主要由大面积的永久性淡水沼泽、浅水湖泊、洲滩组成,其主要湿地植物为芦苇、(Cyperus glomeratus)、水蓼(辣蓼)(Polygonum hydropiper )、莎草(Cyperus glomeratus)等,土壤有机质丰富。该类湿地是区内鸟类重要居留场所,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同时也是鸟类栖息隐避场所,分布有鹭类、雁鸭类、鸥类和鹤类等湿地鸟类。在冬季枯水季节,主要为草甸植被覆盖,群落高度较小,莎草、水蓼(辣蓼)为主要建群种。西洞庭湖的鸟类栖息地可分为草滩沼泽型、淡水河流浅水区域型、内垸湖泊型、垸圩丘陵型等4个类型,栖息着白鹤、黑鹳、白琵鹭、豆雁等各种不同的鸟类。在湿地浅水湖泊中,生长有大量水草,水草、鱼类、底栖动物,是水鸟的重要食物,为越冬候鸟的重要觅食区。同时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大量的鱼、虾、螺等淡水水产品。区内有少量农田、林地及居民点,典型的伴人生活鸟类如麻雀(Passer montanus)、家燕(Hirundo rustica)、金腰燕(Hirundo daurica)等数量较多。区内还有虾类9种,贝类48种,浮游动物90种,浮游藻类90余属,与鱼类、水草等共同构成了比较完整的食物链。
该湿地濒危物种:根据IUCN红皮书的标准,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湿地极危种1种、濒危种5种、易危种8种,共13种,见下表。
极危物种CR
白鹤Grus leucogeranus
#p#分页标题#e#濒危物种EN
鸿雁Anser cygnoides
小青脚鹬Tringa guttifer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
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易危物种VU
卷羽鹈鹕Pelecanus onocrotalus
白枕鹤Grus vipio
中华秋沙鸭 Mergus squamatus
青头潜鸭Aythy baeri
白头鹤Grus monacha a baeri
花脸鸭Anas formosa
大鸨Otis tarda
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
重要植物区系:该区域按生境可分为浅水湖面、芦苇沼泽、草甸、农田等几种生境类型,在各生境发育的植物群落中,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莎草(Cyperus glomeratus)等植物常成为相应群落的建群种,各群落植物种类丰富,对该区域丰富的鸟类、鱼类等湿地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调查表明,西洞庭湖有维管植物87科,260属,416种。其中蕨类植物14科、16属、19种;裸子植物1科、2属、2种(均为引种栽培);被子植物72科、242属、395种,分为3个植被型组,70个群系。即:草甸型组34个群系;沼泽型组13个群系;水生植物型组23个群系。区内还发现了稀有植物——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具有重要的物种基因库的价值。本区自然植被主要由湿生植物组成,从水域到陆地依次出现的植被类型是: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苔草草甸、柳蒿灌丛、芦荻、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主要湿生植物群落为芦苇群落、荻群落、苔草群落、眼子菜群落、莎草群落等。同层植被分组比较一致,层间植物组成有较大差异。芦苇和荻是本区最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苇业生产是当地农业经济支柱产业。
重要动物区系:西洞庭湖湿地是野生动物的理想栖息地。据近几年的调查,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监测调查记录到鸟类15目58科217种,其中冬候鸟121种,夏候鸟39种,留鸟56种,过境鸟1种,分别占56%、18%、26%;加上历史上曾记录的鸟类16种,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共有鸟类15目58科234种,本区鸟类的主要特点,一是喜湿和半喜湿鸟类占绝大多数,水禽83种占61%,濒危种多,二是候鸟占优势,其中冬候鸟76种占56%,夏候鸟36种占26%,留鸟和旅鸟24种占有18%,三是成分复杂——包括4个世界分布区系鸟类和7个国内地理分布区系鸟类相当数量的代表种,四是非繁殖鸟类占多数—在本区繁殖的仅49种占36%。
有鱼类12目23科121种,在生态组成上,具备江湖复合生态系统所特有的四种典型的生态类型,即湖泊定居型、洄游型(江海洄游)、半洄游型(江湖洄游型)和溪流定居型,鱼类以鲤科鱼类为主,计有54种,所占比例为48.6%,鮠科鱼类13种,占11.7%,鳅科鱼类9种,占8.1%,鮨科鱼类5种,占4.5%,银鱼科鱼类5种,占4.5%,其余各科鱼类25种,占22.6%,且每科均不超过3种,珍稀鱼类有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白鲟(Psephurus gladius)、鲥鱼(Macrura reevesii)、银鱼(Hemisalanx prognathus)、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和长体鳜(Siniperca roulei)等。
社会和文化价值:该湿地是重要的农业、渔业和畜牧养殖基地。区内有居民21343户,总人口90126人。其中农业人口65781人。国民生产总值为66786万元,人均7420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583万元,工商各业生产总值57203万元。有林地面积5273 hm2,立木蓄积量39.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5%。汉寿县有23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西洞庭湖是春秋战国时代范蠡作五湖游之处;三闾大夫屈原行吟于沧浪,渔歌互答,成为千古绝唱;三国时关羽封“汉寿亭候”于此;唐代诗仙李白醉饮于斯,留太白湖传美名;宋朝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钟相、杨幺在此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概而言之,以屈原、李白、刘禹锡等为代表的沧浪文化是西洞湖区文化的精髓,而渔业生产积淀而成的舟楫文化是该区文化的亮点。西洞庭湖滨地区还出土了从原始人类打制石器到磨制的新石器,从西周早期青铜编钟到战国时的青铜剑,还有楚代京城官印及东汉时期的金、银器等,这些都是非常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
保护区土地所有权:湿地内的土地所有权属国家,由汉寿县水利会、水电局、水产局、保护区等相关单位进行管理,周边地区土地所有权属国有,使用权属乡、村集体。
土地(包括水)利用现状:(a) 湿地内:湿地为社区9万多居民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为10家工厂提供工业用水,在防汛抗旱期间发挥调蓄、排灌功能。保护区土地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面积为8670公顷,缓冲区面积为10440公顷,实验区面积为16570公顷。核心区禁止人为活动,缓冲区和实验区部分湖洲已被利用发展为生态防护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进行芦苇生产;水域为数千户渔民进行天然捕捞提供场所,进行航运;部分水域用来发展淡水渔业养殖。部分草滩用来放牧。(b) 周边/流域内:周边地区人工湿地以农田为主,在延续传统农业的过程中缓慢向现代农业转化。积水区在发展水产养殖的同时,渔业生产从传统捕捞逐步向现代养殖转化,青山垸12000亩水面已成为整个洞湖区唯一的有机渔业养殖基地,2006年11月,已获国家环保局——南京国环有机农产品认证中心(OFDC)的有机认证。
影响湿地生态特征的不利因素:(a) 湿地内:① 泥沙淤积:该区是整个洞庭湖区中淤积最严重的一个湖区。② 围垦:自明代起, 人们就开始在西洞庭湖围湖造田。③ 工业污染,周边工厂向湖中排放工业废水。④ 乱捕乱措: 渔民在湖内过度捕捞,对鱼类资源破坏较大。⑤ 芦苇业生产:区域内有芦苇面积10.5万亩,人为活动频繁。⑥杨树栽植:洲滩上大量栽植杨树,对鱼类、鸟类的栖息地有一定的影响,导致鸟类的栖息地和部分鱼类产卵场所丧失。(b) 周边地区:长江三峡截流和葛州坝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保护区湿地的正常水位保持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自2002年以来,连续4年,沅江和澧水的来水量明显减少,对鸟类、鱼类等湿地动物的生存不利。
采取的保护措施:a):① 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98年元月由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2006年机构由原来的正科级升格为副处级事业单位,编制由原来的18人增加到39人。 ②1999年, 编制了《湖南省目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大功能区。③ 2002年保护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实施青山湖退田还湖、恢复湿地示范项目,并对青山湖实行封闭式管理,到2006年止,青山垸的湿地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保护。④ 2002年保护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蒋家嘴镇基共同修建立占地8亩,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湿地宣教中心,开展宣传教育活动。⑤2003——2006年对湿地鸟类、鱼类资源进行了动态监测。b):自1998年,西洞庭湖保护区成立后,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的要求,对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实施保护,限制湿地的开发、利用,禁止打猎、非法捕捞、禁止上对湿地有影响的工程项目和建工厂以及减少人为活动等等;自2003年起建立了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制度,每年春、夏、冬季分别对鸟类进行同步监测,在水鸟越冬期间坚持日监测制度,为湿地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有效依据。2004年保护区与蒋家嘴、洋淘湖镇的社区成立了社区共管委员会,对退田还湖的青山垸湿地资源进行社区共管,并发展有机渔业生产。#p#分页标题#e#
科研现状及设施:2000年保护区与湖南师大有关专家共同进行湿地资源监测以及西洞庭湖生态旅游规划;与当地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对湖区泥沙滥测与治理,以及对区域内血吸虫病进行控制与防治;与社区共同探讨湿地恢复、生态平衡、湿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等等。2003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资助下,进行了鸟类、鱼类和植被方面的动态监测,连续实施了3年,现已基本查清了鸟类、鱼类、植被的资源情况。2000年,WWF还为保护区配了一艘湿地监测船,此外还配备了一台电脑、一台微型摄影机、两部双筒望远镜等设施。2005年,在保护区建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候鸟监测站,配套了部分监测经费和设备。
与湿地相关的交流、教育和公众意识活动(CEPA)现状:2000年,保护区印制了保护区简介等达10000册;2004年,围绕湿地文化印刷出版了《湿地飞歌》宣传书籍3000册;2005年,制作了《走进国际重要湿地——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梦里水乡》宣教片。自2002年起,在县城和社区中间,举办湿地摄影作品展8次,2003年,建立了环境教育基地,与多个学校联手连续开展了环境教育和培训活动,并将汉寿县三中、陈军堤小学作为环境教育试点学校。自2000年起,在保护区范围内的主要通道、码头建立了28块宣传牌,宣传建立保护区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以及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政策、法律和法规,还利用电视、报刊等传媒手段开展宣传教育。
娱乐和旅游现状:2005年由国家建设部批准,在保护区范围建立了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开展生态旅游。2006年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设立了旅游管理科,下设民营公司,采取股份制形式,负责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阶段共有从业人员159人,有游船25艘,游艇2艘,有购物中心一个,渔家乐形式的餐馆或农家乐形式的餐馆5家,定点宾馆4个,日接待能力达300人以上,开业至今共接待游客5.6万人,实现旅游收入39万多元。
附:国际交流、大事记:
1997年6月,县林业局抽调张纪祥、邓树德、高飞,配合中南林业勘察设计院,规划设计汉寿目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
1997年8月,国际生物多样性专家D.Scott先生一行五位中外专家,来汉寿对目平湖湿地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展示了这里丰富的湿地资源。
1999年3月4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首席代表郝克明、长江项目办主任雷光春、长江项目长沙办公室主任梁海棠等中外专家来目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考察,表示资助修建保护区宣教中心。
1999年6月14日,县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将青山湖垸划归目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7月8日,由县国土局颁发土地使用证。
1999年11月3日,县长办公会议决定将蒋家咀水闸原精麻厂9.6亩土地,划拨给湖南省汉寿目平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修建宣教中心。
1999年11月24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向湖南省汉寿目平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捐赠湿地监测船一艘。
2000年4月21日,中央电视台一频道对湖南省汉寿目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青山垸退田还湖进行报导。
2000年5月3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协调委员会中外专家11人考察青山湖退田还湖。
2000年12月,作家唐浩明、田树德、彭见明、陶少鸿、杨远新游览西洞庭湖,并为保护区题词。
2001年9日15日,参加“恢复湿地聚集亚洲国家研讨会”的13个国家的45名湿地保护专家、学者来汉寿,实地考察青山湖退田还湖项目和保护区宣教中心。
2001年9月22日,湖南省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挂牌,暨宣教中心剪彩交付使用。
2002年2月2日,湖南省汉寿西洞庭湖省自然保护区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批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当时我国的21块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2002年3月,保护区宣教中心主任高飞受国家林业局选派,赴香港参加湿地管理培训。
2002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考察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5月19日,《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项目首席技术顾问罗瑞安(中文名)先生(英国人),国家林业局GEF湿地项目区中央协调员袁军博士,省林业厅徐永新博士一行,来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考察。
2002年6月,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张纪祥受国家林业局选派,赴香港参加培训。
2003年3月25日,汉寿县森林公安派出所干警,协助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在青山垸扫障,清除乱捕滥猎拦鱼网5000米、捕鱼“迷魂阵”156个。
2003年6月15 ~19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洪铸博士一行7人,来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底栖动植物和浮游生物考察。
2003年6月2日,作家王跃文、国画家匡国泰游览西洞庭湖,并为保护区题词。
2003年9月,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张纪祥接受世界自然基金会邀请赴泰国考察。
2003年9月9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化群(汉寿鸭子港镇人),来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考察,并向保护区管理处赠送由王化群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沼泽图》。
2003年12月16日,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代表团一行,来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参观。
2004年3月8日,青山湖垸实行“社区共管”,有关各方签订为期4年的相关协议。
2004年6月6日,国家环保总局生态保护司司长彭进新,来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考察。县委书记杨先平、县长刘定青陪同。
2004年9月21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协助,在安乐湖举办首届西洞庭湖湿地龙舟赛。
2004年11月21日,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一行80多人,来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视察,对青山垸退田还湖给予肯定。
2004年11月27日,国际地理学联合会副主席、俄罗斯地理学会主席、俄科学院院士科特列柯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自楚一行,来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考察。
2005年3月6日,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沈国凡、副主任委员孔庆玲(女)一行,来县进行湿地保护立法调研。副县长解以刚陪同。
2005年3月15~16日,省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在田,来汉寿西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环境保护工作。副县长杨超坤陪同。
2005年4月13日,参加中德湿地功能区划研讨会的中国德国湿地专家一行20人来县进行湿地考察。
2005年9月14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协助,在安乐湖举办“第二届西洞庭湖湿地龙舟赛”,是夜在汉寿一中体育场举办《湿地之夜》文艺晚会。
2006年11月,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帮助下,青山垸的渔业生产获国家环保总局南京有机认证中心(OFDC)的有机认证.
2006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资助助,保护区和中南林学院联合查清了西洞庭湖湿地植被资源。
2006年11月,保护区科研监测人员记录到大批在西洞庭湖越冬珍稀鸟类:白鹤5只、东方白鹳8只、黑鹳60只、白琵鹭287只、小天鹅200多只。
2007年11月15日,社区共管后,青山垸首网13.5万公斤有机鱼出水。
2007年11月20日,保护区科研监测人员首次记录到在西洞庭湖越冬的白枕鹤5只。
2007年12月7日,保护区科研监测人员首次记录到在西洞庭湖越冬的卷羽鹈鹕1只,同时记录到白鹤5只、小天鹅292只、白琵鹭163只。
(完)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