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鸥为小型水禽,体长为28一31厘米,体重108—150克。它的形态也与遗鸥差不多,嘴细而窄,呈暗红黑色,脚为红色。夏羽头部为黑色,后颈、腰部和尾羽为白色,肩部、背部和翅上的覆羽以及飞羽为淡灰色,翅膀尖端没有遗鸥所具有的黑斑。翅膀的下面为暗灰黑色,与其他鸥类明显不同。飞羽的末端为白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翅膀后缘,飞翔时极为显著。冬羽头部为白色,头顶至后枕部为暗色,眼睛的后面具一个暗色斑,其余与夏羽相似。虹膜暗褐色。
小鸥在国外繁殖于欧洲、俄罗斯,越冬于地中海、黑海和日本海等。在国内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迁徙期间经过新疆、河北。江苏等省。部分夏候鸟,部分旅鸟。
小鸥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森林和开阔平原上的湖泊、河流、水塘和附近的沼泽地带,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河口和附近的湖泊与沼泽中,尤其喜欢有水生植物的水域。常成群活动。多数时候部在水面的上空飞翔。飞行轻快,敏捷,两翅煽动很轻。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无脊推动物为食。觅食主要在水面上,也在飞行中捕食飞行的昆虫,有时也在陆地上觅食。
繁殖期为5一6月。常成群在一起繁殖,有时也和浮鸥等其他鸥类混在一起繁殖。通常营巢于有水生植物的湖边,河岸和附近的沼泽地上。巢主要由枯草,芦苇茎叶等植物构 成。每窝产卵通常2一3枚,也有多至4—5枚的。卵的颜色为褐色或橄榄绿色,被有褐色斑点。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雄鸟和雌鸟轮流承担。
黑浮鸥也是小型水禽,体长24—27厘米,体重57—66克。夏羽的头部、颈部和下体为黑色,但额部、喉部较淡,背部和尾羽为石板灰色,与鸥类以灰白色为主的羽色差别较为明显。翅下覆羽为淡灰色。尾呈叉状,与鸥类不同。冬羽的颜色同鸥类近似,额部和头顶前面为白色,头顶为灰色,头顶后面、耳区和枕部为黑色,具窄的淡色羽缘,是冬羽的主要特征之一。上体、尾羽和飞羽同夏羽相似。眼睛的前面有一个暗色斑。下体白色,胸部的两侧有一个暗色斑。翅下覆羽为淡灰色。虹膜暗褐色,嘴较长而尖,呈黑色,脚为红褐色。
黑浮鸥在国外繁殖于欧洲南部、黑海、里海、俄罗斯南部、亚洲中部,以及加拿大和美国北部等地,越冬于非洲和美国南部。在我国繁殖于新疆天山,偶见于天津和北京通县。主要为夏候鸟和旅鸟。春季于3一4月迁来。秋季于9一10月迁走。
黑浮鸥栖息于平原、山地、森林和荒漠中的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带,尤其喜欢生长在有水生植物的内陆浅水湖泊,有时也出现于海岸和沿岸沼泽地带。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常在水面低空飞翔。飞行轻快而敏捷,两翅轻微煽动,有时从水面上耐一掠而过,用朝下的嘴在水面啄食。有时翱翔在水面上空,发现食物则两翅上叠,突然扎入水中捕食。在陆地行走的能力较差,而且行走不远。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和岸边的昆虫为食,也捕食小鱼。觅食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在水面上啄食,也可以潜入水下进行短距离捕猎,或者仅将头部和颈部伸入水中捕食,此外也能在飞翔中捕食和在地面上捕食。
繁殖期为5一7月。常成群营巢,或与其他鸥类混在一起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生长有芦苇和水生植物的开阔湖泊与河流岸边,有时也在沼泽地上营巢。巢属浮巢,通常营巢于飘浮于水面的芦苇堆或其它植物团上。巢主要由芦苇叶和草茎构成。每窝产卵通常3枚。有时少至2枚和多至4枚。卵的颜色为赭色或暗褐色,被有黑色斑点。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朗为14—17天。
作者:李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