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建设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抓手。截至2024年末,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30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2亿元,其中2024年总成交量约1.89万吨,总成交额181.13亿元。虽然我国碳市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相较于欧盟等发展相对成熟的碳市场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以欧盟碳市场为例,以期通过分析欧盟碳排放交易制度体系和市场的发展现状,来为我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完善和市场调节机制建立提供相关参考。
“湖北碳市场多项经验被全国碳市场借鉴。”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黄锦鹏告诉记者,历经10年发展,湖北碳市场覆盖工业门类涉及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16个工业行业,成为国内区域碳市场覆盖工业门类最齐全、累计交易规模最大、交易制度最完善、交易机制最活跃、减排成效最明显的碳市场。中碳登何以花落湖北?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市场将如何行稳致远?区域碳市场将迎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目前我国碳市场已初具规模,但其在优化资源配置、激励技术创新和引领产业升级方面的潜能尚未充分释放。需加快构建长效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要素流动与重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近日,香港财库局局长许正宇出席论坛时表示,亚太区内有多达10个碳交易市场,香港市场特点在于可以用双柜台交易,亦有完整产业链,认为香港已建立碳交易生态系统,未来需要更广泛市场创新。他提到,快将公布官方绿色金融科技地图,让不同市场了解香港最新绿色金融科技发展。
4月17日,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等联合发布《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2024-2025)》(简称《低碳经济蓝皮书》),《低碳经济蓝皮书》指出,2024年,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6.3亿吨,年度成交额181亿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400亿元。
3月,全国碳市场碳价下跌。生态环境部正式发文宣布全国碳市场扩大覆盖范围,纳入钢铁、水泥和铝冶炼三个重点排放行业。地方碳市场3月成交量及成交额持续下降。广东、深圳、天津等多个试点通知开展2024年度碳排放核查和配额清缴工作。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正式启动。此次扩围是推动碳市场建设迈向更广覆盖、更深影响的关键一步,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提升市场活力,为更多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动力,同时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加坚实的市场化机制支撑。
我国绿色低碳正向纵深挺进。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产值较大,涉及面广,同时也是碳排放大户。碳排放权交易覆盖三大行业,将关系到行业走势,也将进一步凸显我国降碳的决心和布局。其影响究竟几何?将如何落地推进?
4月10日,浙江海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港国贸)成功完成首笔欧盟碳配额交易,通过从国际能源贸易巨头维多集团采购3000吨欧盟碳排放权配额,并定向销售予招商海宏轮船用于其欧盟航线的碳排放履约。
作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运行和管理机构,目前,北京绿色交易所已完成首批全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结算,截至3月末累计成交101.52万吨,成交金额8731.88万元,为减排成本较高项目提供额外资金支持的成效初步显现,助力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