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走过三周年之际,多个传统碳排放大户行业“入市”。9月9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工作目标提出启动实施(2024—2026年)和深化完善(2027年—)两个阶段,积极稳妥推进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并明确了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
9月3日,首钢股份(000959)完成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拍卖。本次拍卖共成交1487169吨,分三次进行。第一场以95.5元/吨成交30万吨,第二场以95.5元/吨成交44万吨,第三场以96.5元/吨成交747169吨。
张希良表示,未来全国碳市场的发展在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发展目标:近期,应进一步夯实数据质量基础,扩大碳市场交易行业覆盖范围,引入有偿分配,增加交易主体,初步发挥实现“双碳”目标主要政策工具的作用;中期,实现对八大高能耗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的全覆盖,管控8000家左右企业,在部分行业实现由碳排放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丰富交易产品,全面发挥实现“双碳”目标主要政策工具的作用;远期,全面由基于强度的碳市场转向基于总量的碳市场,打造成为高效的全球样板碳市场。
北京市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发放结果:63家单位竞价成功,成交348,304吨,统一成交价为104.89元/吨,成交总额36,533,606.56元。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3年来,宁夏共完成两个履约周期的清缴工作,履约完成率由82.9%提升至97.4%;交易量由856.89万吨增至1129.45万吨,成交金额由3.43亿元增至7.64亿元,第二个履约期我区参与交易企业增加50%以上,碳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高。
随着中国生态环境部对全国碳市场管理的不断优化,特别是审议通过《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履约周期从两年缩短至一年,缓解扎堆交易问题,提升市场活跃度。另外,履约周期的缩短意味着企业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碳排放的削减或购买足够的碳配额以满足新的履约要求。这增加了企业对碳配额的需求,从而推高了碳价。
随着两年一履约变成一年一履约,全国碳市场价格有望大幅大涨。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碳价指数显示,2024年9月全国碳排放配额(CEA)的买入价格预期为91.28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96.58元/吨,中间价为93.93元/吨;买入价格指数为228.19,上涨7.38%;卖出价格指数为217.91,上涨6.02%;中间价格指数为222.78,上涨6.67%。
8月29日,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公布了2024年9月复旦碳价指数结果。此次公布了2024年9月全国碳排放配额(简称CEA)价格指数、2024年12月CEA价格指数、2024年9月全国CCER价格指数以及I-REC价格指数。
对许多人来说,碳信用额和碳抵消(也称碳补偿)等术语的日益出现将是一个新的、令人困惑的现象,尽管它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存在了。随着气候变化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活动人士越来越多地要求商业透明度,碳减排计划是企业采取绿色一面的主要方法。因此,解释碳抵消和碳信用之间的主要区别,以及企业如何使用它们,是很重要的。
记者从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获悉,2024年7月,全国碳市场和区域碳市场配额合计成交796.33万吨,成交额5.52亿元,二者分别贡献3.18亿元和2.34亿元。7月,国内各区域碳市场配额成交量447.27万吨,成交额2.34亿元,成交量较上月下跌15.56%、成交额较上月上涨43.75%。其中,成交量方面,天津、湖北、重庆大幅下跌,其余均大幅上涨。7月成交量主要贡献来自广州、上海,分别占当月总成交量的34.45%、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