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竹产业碳排放与典型产品碳足迹研究》是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后木竹产业领域首部聚焦碳计量技术与碳减排路径研究的学术专著。该书出版将对我国木竹产品碳足迹研究与认证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对广大木竹加工企业和从事木竹产品碳足迹研究与认证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临碳贷”是中国人民银行临沂市分行联合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辖内金融机构在沂河新区试点推广的碳挂钩绿色金融服务模式。“临碳贷”的核心在于企业“碳账户”体系的搭建,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盟浪科技开发的碳核算模型,快速解析企业碳排放量,并对比行业基准值生成碳评级结果。银行依据评级结果对绿色低碳表现优异的企业,在贷款额度、利率等方面给予差异化支持,同时引入政策性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让“降碳”变为“降息”,让“看不见的排放”变成“真金白银”。
近年来,福建省漳州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持续推动林业碳汇发展,通过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参与碳交易市场建设等方式,逐步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碳汇项目闭环机制,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激发林业发展内生动力、实现林区生态美、百姓富提供了良好借鉴。
因全球原材料供应链调整、第三方调查机构不足,欧盟本计划于今年8月实施的电池供应链尽职调查拟被延期两年;原计划于今年2月执行的企业提交碳足迹报告也因细则未出台而延期,中国锂电池企业对欧出口得到缓冲时间。
姚强强调,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机制对于新能源全面入市及未来电力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能源绿色转型的核心在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将在交通、建筑、材料等领域逐步替代传统能源,以实现碳中和目标。
近日,福建南方路面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方路机”)正式发布碳中和白皮书,系统阐述了公司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碳中和战略、实施路径及具体实践。白皮书显示,南方路机制定了分阶段的碳中和目标:2030年实现全价值链碳达峰;205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2060年实现全价值链净零排放。
由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社会治理研究院(ESG研究院)联合中建西南咨询顾问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编制的《零废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指南与评价体系》日前发布。该《指南》系统地构建了覆盖“规划-建设-运营-评估”全周期的标准化框架,创新性地将“零废弃”与“零碳目标”结合,循环经济价值链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这一成果的落地为工业园区绿化、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操作的零碳园区建设路线图。
2024年度作为钢铁等行业首个管控年度,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履约工作。随着生态环境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落地,这场对我国钢铁行业势必会产生长期深远影响的变革已进入实施阶段。
5月20日至23日,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在京举行。北京青年报记者5月21日从会上获悉,2024年底北京碳市场各类碳排放权产品累计成交超1.1亿吨,试点碳配额成交均价居全国第一。
今年一季度,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具有里程碑意义。未来,随着新增装机快速增长,风电光伏装机超过火电将成常态。一片片巨大扇叶,见证我国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从乏人问津的冷门赛道,到创新频出的价值热土,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到相关装备、组件出口份额全球第一,透过风电光伏的产业“逆袭”,我们能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