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作为钢铁等行业首个管控年度,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履约工作。
随着生态环境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落地,这场对我国钢铁行业势必会产生长期深远影响的变革已进入实施阶段。
已公布500余家钢企纳入全国碳市场,河北企业占1/4
根据《方案》,对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中,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作为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钢铁行业排放范围充分兼顾了与国际碳市场规则的对接,仅管控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排放等产生的直接排放,管控温室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管控门槛同已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行业相同,以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为界。
据了解,长流程钢铁企业是钢铁行业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根据2023年全国钢铁行业经核查排放量,长流程钢铁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共计17.7亿吨,占全部钢铁生产企业约97%。相比而言,独立轧钢企业从排放贡献和管理成本的角度说,290家独立轧钢企业贡献不到2%的排放占比。独立电炉钢企业由于废钢电弧炉短流程能源投入的80%来自电力,根据2023年经核查排放报告数据,若不管控间接排放,短流程电炉钢企业占钢铁生产企业碳排放比例不足1%。
目前,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已经在全国碳市场信息网“重点排放单位信息公开”中公布了钢铁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录。
据中国环境APP统计,截至发稿,已有河南、新疆、重庆、江苏、上海、安徽、青海、吉林、江西、黑龙江、云南、甘肃、浙江、湖北、广东、宁夏、辽宁、山东、福建、山西、四川、陕西、广西、天津、湖南、河北、内蒙古等27个省(市、自治区)公布了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钢铁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录,涉及钢铁行业相关企业532家。其中,长流程钢铁企业为240家,约占企业总数的45%。
从各省分布来看,河北省作为钢铁大省,共有131家纳入名录,江苏省其次,共计82家;其余靠前的省份如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分别为34家、29家、27家、16家、16家。上述省份纳入名录企业占总数的近63%。
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2025年8月31日前,将完成对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排放报告的核查及核查结果告知工作。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2024年度配额核定工作应于2025年9月30日前完成,碳排放配额发放工作于10月20日前完成。2025年12月31日前,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重点排放单位按时足额完成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
“从短期来看,考虑到钢铁行业生产工序环节复杂、涉碳排放参数种类多样、不同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存在差异的生产特点及发展现状,采取稳健起步策略,重在打基础、育主体,旨在帮助企业适应规则、夯实数据基础。所以,2024年度作为首个履约周期,以企业经核实的实际碳排放量为基准实施配额等量分配,暂不设置配额盈余或缺口调节机制,为行业适应碳市场规则预留缓冲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科技环保部主任冯超表示。
初期注重规则平稳落地,中期强化市场激励约束,长期瞄准深度脱碳目标
根据《方案》,针对钢铁行业首次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实施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管理、开展核算报告核查、实施配额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部署。
对于此次扩容,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表示,《方案》充分考虑了钢铁行业的现状和钢铁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的计算方法的复杂性,因此在政策设计时遵循系统思维,初期注重规则的平稳落地,中期强化市场激励约束,长期瞄准深度脱碳目标,通过碳配额从“保量分配”向“提质控量”的演进,既避免短期内对行业造成过度冲击,又为技术升级预留转型窗口期。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安排,首个履约周期后,2025年度和2026年度钢铁行业将采用碳排放强度控制的思路实施分配,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企业所获得的配额数量与产能产出挂钩,合理确定配额盈缺率,行业整体配额基本盈亏平衡。
以年产能为500万吨的长流程工艺钢厂(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为1.9tCO2/吨钢产品)为例,假设其3%的碳排放权需从市场购买,以当前全国碳交易市场70元/吨—90元/吨的碳价区间计算,其年度购买碳排放权的成本约为1995万元—2565万元。相比而言,短流程电炉炼钢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电力的消耗,电炉炼钢二氧化碳综合排放量在0.45tCO2/吨钢产品。因此,长远来看,以电弧炉为代表的短流程钢厂成本优势将逐步显现。
“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成熟后,部分碳排放强度高的企业生产运行成本被推高,高碳排放企业将面临配额不足的压力。随着2027年进入机制深化期,在行业碳排放数据质量显著提升的基础上,建立渐进式配额收紧制度,通过可预期的年度配额递减安排形成持续减排压力,将倒逼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冯超表示,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将成为增加绿色低碳含量、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劣势产能出清的“加速器”,把短中期履约压力转化为长期技术革新动力,碳市场扩围和碳配额缩紧机制将倒逼钢铁行业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创新”。
“钢铁行业面临的碳排放履约成本正逐步上升为钢企的核心经营要素。目前,我们正着手建立更为精细化的碳成本管理体系,将碳排放核算全面融入财务成本管控与战略决策框架,通过实施全流程碳管理,持续优化生产计划、工艺革新及产品布局,系统性应对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控制趋严的长期趋势。”一位钢铁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无论是作为钢铁行业的管理者还是从业者,应当积极转变角色,主动适应政策变革,系统学习碳市场交易规则,强化数据监测与信息披露能力。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早动手、早准备,积极推动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发展低碳技术,降低企业碳排放水平。
数据质量是碳市场的“生命线”
数据质量是保障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生命线。生态环境部一直高度重视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方案》中结合两个阶段具体发展目标,在核算报告核查、能力建设、监督执法、跟踪评估等环节提出多项具体举措,对于强化提升钢铁行业碳排放数据质量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按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要求,企业对数据质量管理负主体责任,应落实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和月度存证、年度碳排放报告等相关管理要求,并对其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
《方案》明确,综合考虑钢铁行业生产特点制定核算报告和核查指南,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关键参数,推动实测与缺省值结合,实测难度大且易引发数据质量风险的参数给出缺省值,探索在线监测,保障数据准确性、科学性。月度存证和年度报告核查形成多层级、全过程的数据质量管控体系。实施“国家—省—市”三级联审,从源头把控关键参数,明确重点排放单位对数据负责,强化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督执法,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准确,为市场交易提供可靠依据。强调通过专项培训提升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与意识,持续开展碳排放数据质量形势研判,定期评估数据质量突出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
“科学合理的碳配额分配方法是重要前提,可靠的数据质量是核心基础。因此,在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实施阶段,钢铁企业在积极制定降碳路径规划的同时,加强自身数据统计核算、碳交易、碳资产管理等基础能力建设是重中之重。从国家、行业层面来讲,进一步强化碳数据治理、加强碳数据核算核查也将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工作。”冯超建议,为应对钢铁行业纳入碳交易市场后带来的新变化,钢铁企业要精准数据把控,夯实碳管理基础。对碳排放核查核算工作,企业一定要核准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可追溯,为碳市场交易筑牢数据根基。同时,完善资产运营,实现价值提升。建立健全碳资产管理制度,科学开展碳资产评估,积极投身碳交易市场。(记者徐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