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林草湿碳储量稳定在105.38亿吨以上,年碳汇量1.1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居全国第一为此,内蒙古各地与企业合作,根据林地实际情况,定制解决方案、梳理标准化数据采集清单和操作指南、丰富技术手段、创新收益分配方式,有效解决碳汇项目开发瓶颈
近日,东营市在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成功交易海洋生态修复碳汇量1642.22吨二氧化碳当量,转让金额6.322万元,为探索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和海洋碳汇协同增效路径打下坚实基础。
林业碳票作为林地碳减排量收益权的凭证,相当于森林固碳功能可交易、质押、抵销的“身份证”。据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信息,自6月初“宜林碳惠”微信小程序上线以来,市民及各类单位积极参与碳中和,通过线上平台认购林业碳票碳减排量4847吨,总金额达40.52万元。
武曙红介绍,尽管林业碳汇项目在自愿碳市场中注册数量并非最多,但其交易规模与价格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21年林业碳汇交易量达2.4亿吨,2024年为3700万吨。她分析称,2021年至2024年间交易量出现下降,部分源于林业碳汇项目面临的多方面质疑,包括碳计量基线设置不合理、额外性不强、非持久性(碳逆转风险)监测期不够、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负面影响、碳利益分配不公平以及碳泄漏问题。
日前,由国家多部委、科研单位与省林科院荆州分院联合编制的《湖北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以下简称《方法学》)在武汉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标志着全国首个面向“山水工程”的碳汇计量标准正式诞生。我市作为该《方法学》的首批应用示范区,其生态修复与碳汇价值转化实践获国家级认可。
8月20日,岳阳林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岳阳林纸”)在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消息称,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三批CCER方法学征求意见的通知,将为生物质发电等相关产业链带来政策利好。岳阳林纸作为率先进行碳汇开发布局的企业,其全资子公司湖南骏泰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骏泰科技”)的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完全符合第三批CCER方法学要求,将有利于提升发电项目的经济性,进一步推动企业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各项减排固碳措施广泛实施,然而农业碳汇制度的落实仍面临一定的障碍。首先,由于相关立法缺位导致了农业碳汇权属不明,直接导致农户作为碳汇实施主体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大打折扣;其次,农业碳汇的性质决定了其从根本上讲是一种长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在短期内难以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这与农户短期收益预期相矛盾;再次,碳汇计量的困难以及认证标准的不统一,也增加了碳汇交易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亟须厘清农业碳汇的产权属性,明确碳汇的收益主体,构建完善、规范的农业碳汇交易机制,切实保障农户群体在减排固碳的主体地位。
近日,自治区林业局发布首批碳汇造林主推树种,桉树、黧蒴锥、木荷、香合欢(黑格)、闽楠、米老排、红锥、枫香、任豆、火力楠等10种树木凭借优异的固碳能力与适应特性入选。据测算,首批广西碳汇造林主推树种在中等立地条件下20年生树木,每公顷碳储量可达 94 至 397 吨,将为广西生态碳汇能力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自2024年起,湖南稳步推进“湘林碳票”工作。截至2025年7月24日,“湘林碳票”已委托挂牌交易32.7万吨,实现交易1135宗,成交量3.167万吨,成交金额316.71万元;同时,全省通过湘林碳票抵质押融资合计超1300万元。
近日,由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牵头,深圳市人民检察院、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适用认购碳汇履责方式的实施意见(试行)》(下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坚持生态修复优先原则,对于在相关环境资源案件中积极引导责任人通过自愿认购碳汇方式替代履行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和赔偿责任,提出规范要求和流程指引,推动提升生态环境资源案件执法司法水平,更好服务保障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