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数据,自去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设在湖北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高效运转,全力保障全球最大碳市场稳定运行,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已形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已满一年。一年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截至7月15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
经历第一个履约期的检验,“上海碳”日益受市场关注。“上海碳价目前虽不高,但行业都很重视这一趋势。”建筑设计师刘佳告诉记者,作为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建筑行业还未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但业主已要求建筑设计达到越来越高的低碳标准。
全国碳市场的建立运行,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它与政府管理共同构成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双轮驱动”。我国碳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未来,需要各方凝聚更多共识,形成更大合力,推动全国碳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为我国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上市以来,至今已有一周年。
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一周年之际,在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和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简称“上海环交所”)和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简称“上海联交所”)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上海环交所交易大厅举办首届“2022中国国际碳交易大会”。
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已上线交易整一年时间。从交易首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的410.40万吨,到今年7月13日总成交量的1.94亿吨。伴随着市场活跃度的上升和成交量的累计,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初步构建、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碳市场激励约束作用初步显现,全国碳市场成为展现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窗口。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将满一周年。截至7月11日,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减排效果初显,累计成交额超84.90亿元。未来随着机制的完善和覆盖范围的扩大,我国碳市场发展潜力值得期待。站在一周年的新时点上,“稳”字之后,“活”字将成为下一步最重要的课题。
第28届世界燃气大会在韩国大邱举行。世界燃气大会是全球天然气行业最大规模的定期会议,每3年召开一次。图为世界燃气大会上展示的韩国氢能公交车。
5月29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在第十届(2022)SIIFC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十四五”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部将充分发挥全国构建统一大市场的制度优势,积极通过政策协同和金融创新,加快推进气候投融资工作,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