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昌市大型活动碳中和适用认购林业碳汇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这是湖北省首个大型活动碳中和指导意见,也标志着宜昌市“林业碳汇+零碳活动”机制正式建立。
近日,我国牵头制定的渔业和水产养殖领域碳足迹国际标准《水产品碳足迹 大型藻类产品种类规则》(ISO 20423:2025)正式发布。该标准规定了大型藻类产品相关的碳足迹计算要求,适用于大型藻类全价值链碳足迹的评价,能够为大型藻类对气候影响的研究提供可靠和准确信息,为减少大型藻类产品全价值链中各环节能源消耗提供改进方向,也是落实联合国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有力实践。
近日,为深化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实施《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市场需求迫切、减排贡献突出、供应链带动作用明显的工业产品为重点,加强碳足迹核算标准供给,稳步有序扩大覆盖产品范围。
水泥行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新兴市场中尤为重要,但同时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泰国的两大水泥生产商——暹罗水泥集团(SCG)和暹罗城市水泥公司(SCCC),正从不同角度着手应对减碳挑战。
生活垃圾分类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抓手。近日,全国首创以居民社区为减排主体的《厦门市居民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碳普惠方法学》正式发布,与厦门落地的三笔“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碳交易形成实践闭环,将“垃圾分类就是减碳”转化为可计量、可交易的碳资产,更以方法学支撑交易、交易反哺实践的具体示范,推动“双碳”目标与城市治理相融合,为厦门落实“十四五”节能降碳目标写下生动注脚。
联合国环境署数据显示,纺织服装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0%,超过国际航空和海运的总和。6月25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2025 气候创新・时尚大会上表示,作为重要的全球产业、民生产业,中国纺织工业绿色发展影响大、关涉多、走在前。从末端治理到全链优化、从线性消耗到循环利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发展,系统推进。
6月25日是“全国低碳日”,在当天召开的“2025气候创新·时尚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表示,我国纺织工业从末端治理到全链优化,从线性消耗到循环利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发展、系统推进,2005年—2022年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超60%,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6月25日,2025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杭州举办,活动现场发布了《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记者注意到,这是我国首次发布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发布和研制中的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达70余项,发布细分领域产品碳足迹核算团体标准100余项。全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迎来良好开局。
以替代燃料为例,过去水泥企业应用替代燃料的主要考量因素是煤炭价格。当煤炭价格较高时,替代燃料具有较高的经济性,水泥企业应用替代燃料的积极性则会更高,反之亦然。纳入全国碳市场之后,企业会综合考虑碳价因素,即使在煤炭价格较低时,面对替代燃料的节煤和降碳双重收益,企业对替代燃料的接受度也会进一步提高。
电力行业在全球能源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其碳排放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和环境质量影响深远。截至目前,中国五大发电集团旗下主力上市公司均发布了2024年度环境、社会和治理及可持续发展相关报告(下称ESG报告),共三家企业披露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这一关键性指标,部分企业披露了范围一和范围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