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新闻 >  正文

“双碳”再成上海人大亮点,建筑减排、发展氢能提案引关注

来源:第一财经 时间:2023-01-16 15:33:39

字号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1月11日上午在世博中心开幕。本次人大代表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双碳”再度成为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多位代表提出了有关建筑行业减排降碳、加快上海氢能产业发展的建议。


推进建筑行业减排降碳


《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将通过十大行动,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十大行动包括节能降碳增效行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等,涉及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和领域。


根据WRI数据,建筑业已是高排碳的行业,为此推动建筑业的深度脱碳也是实现双碳目标行动之一。此次,部分人大代表也提及,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建筑业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包括:部分建筑的可再生能源设备设而不用,能效衰减。目前,上海部分光伏发电设备、太阳能集热设备设而不用,空置浪费。主因是建设之初开发商为了争取绿色建筑补贴,搭建了可再生能源设备,但实际上没考虑其配电系统是否匹配、能源是否能够消纳、设备维护等问题,造成后续无法使用。


同时,上海存在光伏发电能效衰减现象。例如,虹桥商务区的光伏发电能效在布局第一年明显提升,但后期衰减很快。主因是上海光伏虽布局未实施,能源系统重建设轻维护。数字化在光伏运维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通过数字化对光伏设备实施长期和持续的监测。而大多光伏项目的数字化运营并不到位,最终导致能效衰减。


上海海洋石油局油气勘探管理部副主任、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杨彩虹建议,应加强建筑可再生能源设备的建设和运维。具体而言,光伏发电设备、太阳能集热设备在建设之初,应先考虑其配电系统是否匹配、能源是否能够消纳,以及日后的设备维护等问题,再决定是否上马该项目,以避免设备浪费;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发放需考虑长周期运营情况,以及运营期是否正常使用等因素。补贴可以根据可再生能源消纳量分年度发放。她建议制定白皮书,总结当年可再生能源消纳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避免同质化现象,引导良性发展;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光伏项目实施长期和持续的监测,并不断提高光伏数字化运营质量;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


此外,杨彩虹认为,应该完善建筑分项计量系统和政策。此前,大型公共建筑分项计量数据存在偏差,没有考虑建筑老化、天气、疫情等因素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例如,疫情期间部分人因为抗疫需要居住在单位,带来单位用电量升高,导致新增用电不能反映技术改造的节能效果。诸如此类的原因,让上海3000多业主的分项计量数据价值不高,致使真正节能的建筑拿不到政府补贴。


此次,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叶卫东也对第一财经表示,近年来,上海建工积极参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在能源、环保、污染治理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也致力于打造新的“上海标准”。对于建筑企业来说,绿色建筑的发展面临两大挑战——人才比较短缺和用工成本大幅提高。因此,要想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就要用绿色化、数字化、工业化的创新平台来吸引各方人才。除了零碳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上海建工近年来还在建筑机器人、绿色智慧运营、“双碳”咨询等领域发力,计划加快布局绿色产业、创新绿色技术、提供绿色建筑全过程服务。


加快上海氢能产业发展


除了建筑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始终是“双碳”目标实现进程中的关键。


上海此前已经出台《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了2025年产业创新能力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35年产业发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目标。


杨彩虹提出,要实现上述目标,上海氢能产业发展还面临一系列问题。例如,核心技术国产化有待突破,使用成本有待降低。目前,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产品性能及使用寿命等关键技术指标有待提高。绿氢制备、氢能储运等技术国产化有待进一步推进。此外,氢能使用成本成为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储运成本占使用成本的30%以上。


对此,她建议,可整合全市创新资源,建设上海氢能技术实验室,加大对燃料电池和绿氢制备、储运等关键技术、基础材料、核心工艺的基础研发力度;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现关键部件性能提升、寿命突破以及成本下降。


另一个问题在于,氢能的应用场景和使用规模有待拓展,目前成本仍居高不下。燃料电池汽车是当前氢能应用最广泛的领域,国内的主要使用场景集中在公交运营、物流配送等。截至2021年,上海燃料电池汽车累计1601辆,其中物流车占90%,离2025年10000辆的目标尚有差距。此外,应用规模小使车辆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以31吨自卸车为例,燃料电池汽车购置成本在150万元/辆,而包括电池的换电重卡购置成本仅为80万元/辆。


对此,她建议,要扩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规模,打造长三角氢能应用走廊,联动周边城市围绕物流、港口、园区、机场等重点区域率先示范,提升商用车、工业用车、特种车辆的燃料电池汽车比例;根据因地制宜开展远海风电制氢、生物质制氢、滩涂光伏制氢等场景示范应用,打造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等。


杨彩虹还提及,上海全市尚未形成完备氢气的制、储、运体系,虽已明确到2025年建设加氢站70座,但由于加氢站参照加油站用地性质,供地周期较长,价格也较高,影响企业投资建设的积极性,未来氢能供应体系及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完善。(作者:周艾琳 )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