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市场 >  正文

全国碳市场由“起步”迈入“全面建设”新阶段

来源:中国能源报 时间:2025-07-14 15:02:03

字号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运行将满4年。

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拉开了中国碳市场减排大幕。从最初仅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到今年覆盖范围扩大到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4个行业,超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0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这个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为推动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注入了源源动力。

中国碳定价机制基本形成

上海环交所相关负责人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经过四年发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成效逐步彰显,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的中国碳定价机制基本形成。具体来看,政策法规基础框架搭建完成。国务院《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于2024年颁布实施,与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技术规范等共同构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法规基础框架。

在覆盖范围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了显著突破。“前三个履约周期(管控年份为2019—2023年)仅将发电行业纳入配额管理。今年3月20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自2024年度起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重点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了市场自启动以来的首次行业扩围。”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科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除了覆盖行业和控排企业数量得到提升,温室气体管控范围也从单一的二氧化碳扩大至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市场的影响力迅速提升。

交易规模同样表现亮眼。上海环交所数据显示,6月底收盘价为75.02元/吨,较上线首日开市价(48元/吨)上涨达56%。截至7月10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7亿吨,累计成交额462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在企业履约情况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圆满完成了三个周期的清缴履约。配额清缴完成率均在99%以上,最近一个周期(2023年度)达到99.98%,创下历史新高。王科认为,这显示出企业碳排放合规意识持续增强,制度执行效果良好。

与此同时,行业减排效果逐步显现。上海环交所方面表示,碳市场压实了企业碳减排主体责任,在全社会树立了“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识。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单位火力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2.38%,电力排放强度(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8.78%。

“经过近四年的稳步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形成了‘配额分配—市场交易—清缴履约’的闭环机制,通过碳排放配额分配将减排目标和责任直接分解至企业,通过交易降低企业减排成本,通过配额清缴履约对减排目标进行考核落实,有效将减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将碳减排成本内化并通过市场优化配置。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逐步成长为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王科说。

多举措保障碳市场全面建设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成首次行业扩围,纳入的控排行业由单一发电行业拓展至钢铁、水泥、铝冶炼,覆盖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年覆盖排放量提升至80亿吨左右,碳市场从“起步”迈入“全面建设”的新阶段。我国碳排放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减排措施持续推进、技术改造成效显著,履约成本管控路径也更加多元。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允许重点排放单位使用不超过应清缴配额量5%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进行配额清缴抵销,畅通了履约渠道,也通过该制度连通了与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有效链接。2023年10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发布,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控排企业积极购买CCER,通过多渠道降低履约成本。例如,2024年9月气电集团海油电投完成79万吨CCER交易,实现了中国海油碳资产的高效盘活和价值转化。”王科说。

市场焕发活力的同时,监管体系也面临更多挑战。

王科表示,碳排放数据质量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石,关乎企业经济利益。2024年度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高排放行业,涉及新增企业约1500多家,数据监管压力大幅提高。并且与发电企业相比,新纳入的行业尤其是钢铁行业生产工艺相对复杂,原料、燃料与产品类型多样,将大幅增加数据审核的工作量,对现有核查机制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智能化支撑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配额分配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平衡难度加大。不同行业在排放强度、减排潜力、减排成本等方面差异显著,如何在确保减排目标实现的同时,兼顾行业间的公平性,将是制定配额分配方案面临的重要难题。

此外,“随着全国碳市场政策覆盖面持续扩大、影响力逐步增强,碳市场运行日益深度嵌入能源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金融工具创新等多个领域,涉及生态环境、能源、工信、财政、金融等多个监管部门。在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亟须在目标设定、指标口径、考核机制等方面实现协调一致,推动形成政策合力。”王科强调。

为了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上海环交所已采取诸多举措。据介绍,上海环交所积极支撑生态环境部配额分配、交易管理、信息披露、市场机制完善等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工作,持续夯实制度基础。同时高效推进新行业账户开立,不断优化完善系统功能,6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正式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进一步丰富了交易方式。后续,上海环交所还将根据主管部门总体工作安排,在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和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研究逐步丰富交易相关产品和服务,适时引入符合条件的非履约主体参与交易,进一步提升交易活跃度。

获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我国明确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未来五年将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关键阶段。这离不开全国碳市场的有效运作,还需进一步提升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

王科建议,接下来需进一步明确碳市场在碳排放总量控制中的支撑作用,将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有机结合,构建协同有序、分工明确的减排机制。并尽快实施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逐步扩大有偿比例,将有偿分配收入用于支持能力建设和减排技术创新。此外,期待建立绝对总量约束下的配额分配机制。“未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临近,碳排放逐步达到平台期并进入下降通道,建议以碳中和目标为抓手,全面实施全国碳排放总量控制,设定全国碳排放总量下降目标,并据此合理确定碳市场的总量目标。”

全球来看,碳市场已经成为主要经济体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气候目标的重要制度工具。王科介绍,截至2025年1月,全球已有38个碳市场正在运行,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100亿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9%。欧盟碳市场、美国加州碳市场等体系运行成熟、机制健全,为全国碳市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经验和可借鉴的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在夯实国内市场基础、提升自身活力的同时,中国碳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上海环交所方面称,英国、巴西、土耳其、越南等国家纷纷来华交流学习,碳市场已成为中国对外展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作为连接经济与环境的重要桥梁,碳市场将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林水静)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6月全国碳市场量价齐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