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  正文

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丨厦门市筼筜湖生态修复

来源:自然资源部 时间:2021-11-01 15:40:57

字号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基于自然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涌现出一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比较显著的案例。2021年10月14日下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主题四——“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了《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含18个案例)。这些案例是从相关部委、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公益组织等单位推荐的127个案例中遴选而出,兼顾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生态问题的典型性、修复手段和方法的综合性,体现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为此,我们开设《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专栏,介绍案例。本期介绍“厦门市筼筜湖生态修复”案例情况,敬请关注。


摘要


厦门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30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完善湖长制,创新治理机制,按照源头控制、中间减排、末端治理的科学治理思路,统筹协调,推进综合施策,建立共商、共建、共治筼筜湖理念,发动沿湖企业和居民积极参与湖区志愿治理,打造湖区公园的“市民园长”“市民湖长”管理模式,实现共治、共管、共享。从1984年至2016年开展四期综合整治,共投入资金约11.3亿元,正在启动第五轮综合治理。如今湖区生态修复效果显著,并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样本。从筼筜湖到厦门全域,从生态样板到“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绿色发展理念已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一、引言


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旧称筼筜港。20世纪70年代初,围海造田、筑堤围湖,使筼筜港变成一座基本封闭的仅留下1.6平方公里水面的死湖,改称筼筜湖。20世纪80年代中期,筼筜湖区一度污染严重,鱼虾绝迹。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习近平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打响筼筜湖治理大硬仗。30多年来,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筼筜湖生态修复治理之路,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如今,筼筜湖生态环境优美,被誉为城市生态会客厅,已成为厦门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二、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前,筼筜湖还是筼筜港,与海相通,面积达10平方公里。70年代初,在筼筜港西侧建设起了一道1.7公里西堤,从此筼筜港便成了筼筜湖。80年代,随着湖区周边高强度的建设开发及人口的快速增加,筼筜湖承受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筼筜湖1.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需承担市区37平方公里流域的泄洪排涝,每逢雨季,汇水面积内的各种污染都对湖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即使在晴天,湖区周边相连的大小排洪沟带来的点源污染仍不时影响湖区水质。筼筜湖区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污水四溢、水体黑臭,生态严重恶化。


三、措施


(一)久久为功,强化组织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领导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厦门发展的目标定位,其中对筼筜湖治理提出具体要求。厦门市委市政府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强化治湖工作“党政同责”的治理保护机制,建立完善湖长制。从1984年至2016年开展了四期综合整治,共投入资金约11.3亿元。近年来,为实现筼筜湖片区“水更清、景更美、魂更强”的总目标,厦门市又启动了第五轮综合治理,重点开展生态清淤,提升片区生态文化建设,预计总投资约8.6亿元。


(二)统筹协调,推进综合施策


厦门市按照源头控制、中间减排、末端治理的科学治理思路,落实落细20字方针。


1.依法治湖。1988年以来,厦门市人大先后修订颁布多部法规,2020年5月1日修编的《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正式施行,构建完善的法治体系。同时,厦门市先后成立市筼筜湖管理处、筼筜湖城监中队、市筼筜湖管理中心(2019年更名为“筼筜湖保护中心”)。


2.截污处理。在环湖周边先后关停、搬迁电化厂、染整厂等数十家重点污染企业,对筼筜湖南北两岸排洪沟口、雨水口进行全面截污;建设16 座污水提升泵站及1座海水泵站,铺设约9.6公里长的污水截流管道及污水压力管等配套管线,优化污水分区,逐步缩小合流制区域;建设溢流调蓄池,从源头提升筼筜湖流域水质,落实各项治理工程措施,并构建智慧水环境管理平台。


3.清淤筑岸。推进环湖三十余条排洪沟清淤等工程举措,坚持每10年进行一次大的清淤,共清淤470万立方米,因地制宜,将淤泥用于白鹭洲、白鹭岛填造滩涂,以及何厝养殖场造地;护坡筑岸14公里,修筑环湖林荫步道27公里,有效减少环湖周边水土流失。


4.搞活水体。建设6.5公里的“西水东调”海水输送管,将厦门岛西海域的海水通过闸门、导流堤、海水管道,利用自然潮差吞吐动力,搞活上游水体,利用外海潮汐纳潮入湖,实现筼筜湖水质快速提升。


5.美化环境。沿湖兴建公园绿地,打通两岸14公里环湖步道,串连江头、松柏、南湖等城市公园,形成“四湖六园”的“城市生态会客厅”格局;利用清淤淤泥建成白鹭洲公园,是厦门首座国家重点开放式公园。如今,周边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林立,筼筜湖已成为城市核心区的绿肺。


(三)共建共治,创新治理机制


综合治理筼筜湖,明确要求全市各方对筼筜湖的治理工作献计献策,体现共商、共建、共治筼筜湖理念。多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积极发动高校、机关、科研机构和媒体,组织专家、干部、群众等建言献策,推动多方共治。湖区保护机构多年来与高校、科研院所及环保治理企业合作,开展湖区水体良性运行模式等科研,探索湖区水环境生态修复的创新治理。同时发动沿湖企业和居民认捐认建积极参与湖区志愿治理,倡导“同爱一片湖,共建一个家”的治湖理念,打造湖区公园的“市民园长”“市民湖长”管理模式,实现共治、共管、共享,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四、成效


(一)生态保护成果丰硕


如今湖区水质显著改善,水体复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湖区近年共发现63种的游泳生物,浮游植物7门123种,底栖生物3门14种,还有粗皮鲀、中华鲎等珍稀保护动物;湖心岛种植秋茄、白骨壤、红海榄等品种约2.6万平方米红树林,实现湖区生态景观和防汛固堤有机统一;设立白鹭自然保护小区,累计发现15目37科88种的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湖区已成为繁华市中心的城市湿地公园和白鹭保护区。


(二)环境改善效果显著


湖区优美的环境已成为厦门一张亮丽的明信片和最美“城市会客厅”,市民游客在此休闲,并吸引龙舟赛、两岸高校赛艇比赛等在此举办。筼筜湖综合治理直接有力推进流域产业和城市转型,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人居环境极大改善。


(三)生态产品价值凸显


整治后,形成环湖面积2.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6平方公里,绿地面积1.2平方公里,改善用地辐射流域周边37平方公里,生态产品价值显著提升,为优质企业总部落户、高端现代服务业聚集创造有利条件,逐渐发展成厦门市标志性的行政、金融、商贸、旅游、居住中心。


(四)生态样板全域推广


30多年来,厦门市“一手抓综合整治,一手抓制度建设”,筼筜湖综合治理实现了从点到面、从水下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的转变。筼筜湖生态修复实践是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


如今,厦门在跨岛发展战略中,不断贯彻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规划统筹引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五缘湾、杏林湾、马銮湾、环东海域的湾区建设中,运用和拓展筼筜湖的实践经验,注重保护自然属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环境景观品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整治前的筼筜湖-水质黑臭,杂草丛生


整治前的筼筜湖-湖区垃圾成堆,河道淤积严重


整治后的筼筜湖-设立白鹭自然保护小区,建立城市湿地公园


整治后的筼筜湖-白鹭洲公园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