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湿地 >  正文

向马主任报告 杭州湿地植物园已建成

来源:湿地中国 时间:2009-08-29 00:00:00

字号
尊敬的马主任: 2007年9月初,您带领局湿地办鲍达明处长、湿地专家陆健健教授和崔丽娟研究员,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调研,为我们正在实施中的二期工程提供了很多科学化、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冒雨徒步跋涉了三个多小时,视察了正在建设中的杭州湿地植物园、莲花滩观鸟区、河渚街等地。在我们正在建设的杭州湿地植物园区域,您久久驻足,期待着目前中国最长的室外水下生态长廊早日面世。2007年10月,二期工程有限开园,同时,浙江省林业厅批准同意的杭州湿地植物园也正式落成,现将有关情况向您汇报如下,请您审阅。 (在刚刚拆除了100多农户、泥泞的工地上,马广仁主任带领我们走出了一条通向湿地保护和利用之巅的光明之路。) 杭州湿地植物园是中国湿地博物馆的室外展示园,位于绿堤两侧以及绿堤和福堤发交界地段,面积55.34公顷,总投资近1.6亿元,目前种植湿地植物610种。建设杭州湿地植物园,旨在通过高起点规划、高目标建设和高标准管理,并通过若干年科学的引种、培育,不但使其成为中国展示湿地植物种类最多的湿地植物园(植被种类达到850种),而且成为西溪湿地特有的湿地植物产业链,同时也是西溪进行湿地科普教育的室外大课堂。 以下内容摘自杭州湿地植物园规划文本: 杭州湿地植物园的定位 杭州湿地植物园不强调科学意义上的植物品种分类和搜集,而是以西溪富有特色的基塘系统、河流、滩地等生态多样性中的湿地植物的展示为主,并利用宅基地的生态修复,收集、保存和展览乡土的水生、湿生、沼生植物,适当引进珍稀观赏物种,通过科学合理的生境创造、适宜的生态群落营造并结合游览功能,形成以休闲游览、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兼顾科学研究的湿地植物园,成为西溪湿地丰富植被类型、扩大科普教育内涵的一大亮点。 杭州湿地植物园建设目标 通过对文三西路两侧富有西溪特色的植被群落的梳理和补充,利用包家埭拆迁地、生态农庄、违章建筑及农田、撂荒地的生态修复机会,建设一个省级的湿地植物园。在湿地植物园的建设中,以西溪富有特色的基塘系统、河流、滩地等生态多样性中的湿地植物的展示以及湿生植物的收集、栽培和展示为主体,同时借助生态学家、植物学家、园艺学家、艺术设计师和园林设计师的共同力量,合力打造一处品种丰富、生境多样、布局合理、景观优美的湿地植物园,使之成为西溪水生植物的引种繁育基地,水生植物的配植示范样地和科研、科普教育基地。并通过逐步完善,成为世界知名的湿地植物专类园。 杭州湿地植物园结构体系 西溪湿地植物园结构:“一带四区”——绿堤湿地植物群落展示带和包家埭水生植物群落展示区、西侧水生花园展示区、东侧水生花园展示区、湿地经济植物展示区。 杭州湿地植物园设计内容 绿堤湿地植物群落展示带 据调查,发现绿堤两侧的植被群落类型有:柿群落、河柳群落、构树群落、早园竹群落、桑群落、苦楝群、香樟群、枫杨群等。在保护好已有的植被群落类型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完善和发展其它群落。结合农居拆迁地、废弃地、现有农田、河道清淤后河岸的植被修复等,可有计划的集中西溪的特色植物群落类型,创造全面丰富的西溪植被群落走廊。在现有群落类型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发展的乔木群落有:朴树群落、榔榆群落、香椿群落、乌桕群落、无患子群落等。 文三西路保留半幅3.5米宽,铺设旧石板,作为交通通道。同时更新另一半,恢复为绿地,引入多年生花卉植物,以及各类西溪草丛,局部点缀大树,使“绿堤”也是一条“花堤”。可选择美女樱、金鱼草、玉簪、悬钩子、覆盆子、铁线莲、毛茛、石龙芮、黄花菜、落新妇、蛇莓、野蔷薇、紫云英、野大豆、天蓝苜蓿、酢浆草、凤仙花、紫花地丁、柳叶菜、月见草、泽星宿菜、婆婆纳、野茉莉、打碗花、益母草、薄荷、半枝莲、狼把草、野菊、蒲公英、石竹类、葱兰类、石蒜类、菊类、鸢尾类、萱草类、飞燕草类、禾草类等开花植物。 包家埭水生植物群落展示区 包家埭有大量的农居,拆迁后疏通水系,清理河道,沟通鱼塘,清除建筑垃圾,修建游步道,植被修复可以向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方向发展。 以浓缩的形式塑造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集中培育湿地植物。按不同的主题布局,根据狭长地形分别安排生态系列及生物多样性展示区、湿地灌丛区、沉水植物区、珍稀水生物种区、湿地林景观和引种繁育区。 生态系列及生物多样性展示区:对原有地形进行整理,沟通鱼塘,形成开阔水面。水中布置堤、岛、滩涂,创造多种生境,利于水生植物生长。以水生开花植物为主,主要包括其中的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以及岸边的湿生植物。 湿地灌丛区:引入并展示海滨木槿、彩叶杞柳等适宜湿地生长的灌木。 沉水植物区:因为沉水植物对水质要求较高,目前的水质还无法满足其生长。可选择沟通2-3个鱼塘,使水体保持独立,改善水体透明度,集中展示沉水植物。 珍稀水生物种区:为了突出观赏性,可在限定范围内引入少量珍稀物种,要求在生态学家监督下进行引种建设,并全程严格管理,避免生物入侵。 湿地林:引入江南桤木、水杉、池杉、湿地松、南川柳等耐水湿乔木。 引种繁育区:作为配套,建设引种繁育区,供建成后的湿地植物园能够得到无间断的补充和完善。 东侧水生花园 本区衔接城市,可适当突出湿地的观赏性。利用拆迁地、违章搭建的建筑、栈道等休闲设施的生态修复,展示典型水生植物群落。在入口部分以观赏性教强的鸢尾类植物群落为主,适当增加千屈菜群落、菰群落、荻群落、菖蒲群落、水蓼群落、水烛群落等。在其外围则利用已毁鱼塘埂恢复大面积芦、荻等西溪特色植物,创造鸟类栖息地,同时展现荻花胜雪的美景。 湿地经济植物展示区 现有生态农庄对湿地面貌破坏较大,填塘或在鱼塘埂上建数组大体量建筑,主路面已改为沥青,鱼塘之间有连通,岸线硬质化。在生态修复过程中,为丰富湿地植物园内容,可建设为专类园——以展示水生经济植物为主。主要展览类型分为三类:药用植物、食用植物和工业用植物。通过降低塘基,沟通鱼塘,营造缓坡等手段创造各种生境,种植芦苇、荻花、芒、菱、茭白、慈姑、芋、白芨、金钱草、席草、灯心草等水生植物。专类园也可组织采菱角、挖茭白、插花等活动,与游客进行互动。 西侧水生花园 在西侧文三西路曲折南行,再折向西并入花蒋路,原有东家漾至花蒋堤路段将改造为水面。在改造过程中,不完全将其取消,而是降低路基至常水位以下30-50公分,填塞淤泥,种植水生植物,中间安排曲尺型木栈道。路两侧鱼塘因为靠近农居,水质差,设计中一并沟通,形成大水面,水岸营造为缓坡,种植观赏性好的水生、湿生植物,构成湿地水生花园的一个集中展示区。 (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蔡奇,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为杭州湿地植物园揭牌。) 相关链接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和管理中心马广仁主任来西溪湿地调研(以下内容摘自2007年第10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简报》,编辑刘想,签发梁进。) 作为湿地保护和利用方面的杰出代表,西溪,以其先进的建设理念、原则和举措,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目光,同时,也承载了业务主管单位——国家林业局的骄傲和梦想: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湿地博物馆所在地,因此上,国家局贾治邦局长明确要求:要对西溪给予更多的关注,给予更多的支持。 风雨无阻探西溪 9月3、4日,按贾治邦局长指示,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和管理中心马广仁主任,带领湿地保护和管理中心鲍达明处长,知名湿地专家中国林科院崔丽娟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陆健健教授,专程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调研,为西溪湿地把脉会诊、出谋划策,确保西溪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马广仁一行在省林业厅、市林水局和湿地办、指挥部工程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冒雨徒步考察了一期的百家溇、烟水鱼庄、深潭口、梅竹山庄,以及二期的高庄、莲花滩观鸟区、河渚古街、湿地植物园等地,并与市政府何关新副市长,省林业厅卢苗海处长、赵岳平副处长,市林水局周定炎局长、陈勤娟副局长,西湖区孙卫明副区长,湿地办单金华主任、梁进常务副主任,总师办吴少雯副主任,古建院郑捷,园林设计院吕永红以及旅游集团等有关单位人员进行了座谈。 谆谆教诲提建议 马广仁表示,杭州市委市政府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超凡的大手笔、大魄力,实施了西溪湿地生态保护工程,令人钦佩;工程建设者战高温、斗酷暑,默默奋战在第一线,令人感动。他指出,通过杭州市的不懈努力,以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西溪湿地已经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主题鲜明的国家湿地公园,其知名度已经走向了国际,其典型、示范、带动、引领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挥。#p#分页标题#e# 经调研组讨论,就如何进一步发挥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的示范作用,如何在保护、管理、经营、研究方面领先一步,为国家湿地公园标准的制定提供样板和参考系数,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期范围内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 1、突出湿地以及湿地公园特色,丰富湿地景观。 一期范围内生态恢复良好,野趣明显,但韵味不足。作为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景观的单一,会造成鸟类栖息地的单一和鸟类数量的相对较少,而鸟类又是湿地的灵魂,因此,建议在保证固有景观的前提下,加强植被多样性(湿地植物)的配置,适当设置一些浅滩和缓坡,在不同的河道区域配置不同的湿地植被群落,以丰富湿地景观内容。 2、控制外围水污染,改善湿地水质。 一期范围内要有充足的水量,并力求达到水体的自动循环,特别应注意外围污染水的控制以及景点污水的处理,并可适度利用湿地自身的净化功能,进一步改善一期范围内的水质。 3、进一步强化科研宣教功能,加强现有农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湿地公园的定义包含了湿地的宣教特征,对一些植物疯长的地方,要加强打理,并采取标牌标识(植被的种类和拉丁名)或现代化手段,丰富宣教解释系统,进一步强化一期范围内的宣教功能,并通过提高湿地的可进入性,增强湿地的体验性,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使游客全方面了解湿地的概念。要对鱼、水果等现有产品进行包装,并开展适当的研究、规划、开发和利用。 二期范围内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 1、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突出湿地公园主题。 莲花滩观鸟区面积较小,景观营造不太科学,二层观鸟台体量较大,其前侧栽种的几颗大树比较突兀,其他两个掩体位置较低;缓坡太陡,应营造浅滩等湿地过渡地带,符合多种鸟类的栖息习性。湿地植物园体验区面积较小。二期某些区域(观鸟区、湿地植物园)乔木过多过密,园林化味道较浓。建议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突出湿地公园主题。 2、实施建设性保护,丰富湿地景观类型。 建设性保护,就是在保护原生态的基础上,恢复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在保持最大限度保护总目标的基础上,实施功能修复和结构重建。湿地景观类型,除了“河道+池塘”模式,也可在游线两侧拿出一部分地块,展示长江中下游的一些湿地类型,并与中国湿地博物馆紧密结合,使游客既接受不同类型的湿地知识教育,也能现场体验和感受不同的湿地类型。 西溪湿地的建设性保护不是照搬香港湿地公园的“假想模式”,而是体现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的特色,因此,在确保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肾功能以及科研宣教功能发挥的基础上,要发挥后续作用,留有空间和余地,各项设施不要求一步到位,给其3-5年的成熟期。 科研、经营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 强化科研监测设施的利用和科研监测目标的实现,争取国家、省、市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并通过科学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进一步理顺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经营管理要为湿地保护服务,不能以盈利为目标。 马广仁表示,以上意见和建议仅供参考,希望西溪湿地严格按照总规要求,切实发挥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功能、肾功能、宣教功能,积极打造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西溪模式,不辜负国家局的厚望,真正把西溪湿地保护好、管理好、发展好。 积极采纳话整改 市政府何关新副市长对马广仁一行的调研指导表示感谢,并要求西溪湿地办梳理调研组意见,提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阅。何关新指出,杭州市正着手开展湿地保护、政府主导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机制、服务设施的开放和利用、中国湿地博物馆和湿地植物园的管理机制、一二三期协调管理机制、湿地保护的成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长江中下游经典湿地建设展示要与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作进一步研究,落地方案明确后方可实施。何关新表示,杭州市有信心、有决心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将西溪湿地打造成中国领先、国际知名的国家湿地公园,争取早日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省林业厅卢苗海处长、西湖区孙卫明副区长也作了发言。 (已建成的杭州湿地植物园水下长廊雪景,拾级而下,可观看长达137米的水下生物、植物情况。) 西溪湿地办单金华主任期待着局湿地办马广仁主任的再次光临,请您现场检阅已经建成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情况。 (以上照片均来自西溪湿地资料照片,摄影:刘想)